發表文章

大教授「人生三願」 氣哭兒子

圖片
清大經濟系教授賴建誠與 兒子賴文在帛 琉旅行合照。(賴文/提供) 【聯合晚報/記者韓青秀/台北報導】 11年前幼子的家庭作業,賴建誠說出小小願望,兒子氣得說他亂講,卻拿了全班最高分。他說:如今願望沒變,一周有一半能達成就滿足… 爸爸的夢想是什麼?為了完成兒子國小二年級的家庭作業,清華大學經濟教授賴建誠曾許下人生三個願望,「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年幼的兒子不理解,覺得爸爸亂講,急得哭出來,沒想到卻拿了全班最高分。事隔11年後,兒子也考上清大,賴建誠笑說,人生的願望沒有變,一星期內有一半時間能達成願望,就要很滿足了。 賴建誠表示,這篇「人生三願」在多年前曾發表在報紙副刊上,原本只是一時的誤打誤撞,卻意外地在網路上不斷傳閱轉寄,還衍伸了不同版本。甚至有大陸民眾改寫成另一篇人生三願,還輾轉寄回自己的信箱。儘管已經是11年前的往事,但如今仍有不少人看到他就問,現在兒子的家庭作業寫得如何? 曾有人問他,把「吃得下、睡得著、笑得出來」當作人生願望會不會太簡單了。賴建誠笑說,當人生經驗越豐富,就越能體會這三個願望真的很難。今年已55歲的他坦言,即使如今他年過半百,也不是每天都能達成這三個願望,生活中總有無法逃避的壓力和不順。但是他更深信人算不如天算,不需要的顧慮煩惱就應該丟掉,因為簡化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賴建誠說,他的三個願望都很小,有時可以全部達成,有時也會無法如願。每個月、每個星期的達成率都不同,但正因為不是鴻圖大志,他每天都可問自己願望達到了嗎? 賴建誠說,對於剛上大學一年級的年輕人,正是享受人生樂趣的黃金歲月,他不期望兒子現在能理解這三個願望,只希望是留給兒子在未來下半輩子慢慢去思索品味。 賴建誠的人生三願 原文重現 清大教授賴建誠今年6月建置了自己的部落格,陸續把過去發表的文章貼在網路上,也讓被網友多次改寫的「人生三願」,重新還原全貌。原文如下: 我兒子讀國小二年級上學期末時,老師給了一項作業,要他們當小記者訪問爸爸。 共有六個問題,有一大半是資料性的:在哪裡工作?負責哪一方面的事等等,其中的第5題是「爸爸的夢想是什麼?怎麼實現?」 我說「我有三個願望」,兒子用半注音半國字的方式寫下這句話,然後抬頭看著我。 「第一個願望是吃得下飯」。 他愣了一下,認為我在開玩笑,很鄭重地表示這項作業的分數,是其他作業成...

老兵不死也不凋零!俄軍翻新70年經典坦克T-34 迎勝利週年

圖片
1/15 每年5月的勝利日閱兵,俄軍閱兵裝備方陣打頭陣的必然是二戰時期立下赫赫戰功的T-34坦克。日前俄媒公佈照片,顯示俄軍正在對準備參加閱兵的“老兵”進行維修,確保它們能以完美狀態參加二戰勝利70週年閱兵。 2/15 鏽跡斑斑的車內景象 3/15 T-34的V2柴油發動機,V2不僅是T-34的心臟,其“子孫”一直到T-90時代都是俄系坦克的「心臟」 4/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5/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6/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7/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8/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9/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10/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11/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12/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13/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14/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15/15 資料圖:俄軍翻新T-34坦克

不要想歪了嘿~

圖片

人生當中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

圖片
前不久,德國一家電視台推出高薪徵集「十秒鐘驚險鏡頭」活動,許多新聞工作者為此趨之若鶩,徵集活動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諸多參賽作品,一個名叫「臥倒」的鏡頭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冠軍。 拍攝這10秒鐘鏡頭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對於這個作品,每個人都渴望一睹為快,幾個星期以後,獲獎作品在電視的強檔欄目中播出。 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電視前邊觀看了這組鏡頭,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議論紛紛,10秒鐘後,每一雙眼睛裡都是淚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在那10秒鐘後足足肅靜了10分鐘。 鏡頭是這樣的:在一個火車站,一個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崗位,去為一多徐徐而來的火車扳動道岔,這時在鐵軌的另一頭,還有一列火車從相反的方向近車站,假如他不及時扳岔,兩列火車必定相撞。 這時,他無意中回過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兒子正在鐵軌那一端玩耍,而那列開始進站的火車就行駛在這條鐵軌上。是搶救兒子,還是扳道避開一場災難,他可以選擇的時間太少了。 那一刻,他威嚴地朝兒子喊了聲「臥倒!」,同時,衝過去扳動火車道岔,一眨眼的工夫,這列火車進入了預定的軌道,那一邊,火車也呼嘯而過。車上的旅客絲毫不知道,他們的生命曾經千鈞一髮,他們也絲毫不知道,一個小生命臥倒在鐵軌邊上,火車在轟鳴著駛過,孩子絲毫未傷。 那一幕剛好被一個從此經過的記者攝入鏡頭中,人們猜測,那個扳道工一定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後來,人們才漸漸知道,那個扳道工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唯一的優點就是忠於職守,沒誤工過一秒鐘,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兒子是一個弱智兒童。 他告訴記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訴兒子說:「你長大後能幹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兒子聽不懂父親的話,依然傻呼呼的,但在生命攸關的那一秒鐘,他卻「臥倒」了,這是他在跟父親玩打仗遊戲時,唯一聽懂並做得最出色的動作。

宋朝人如果在市區「飆車」,該當何罪?

圖片
不獨現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喜歡飆車於鬧市,古時的公子哥兒也有這種壞習慣——不過那時候飆的當然不是法拉利、蘭博基尼跑車,而是四條腿的寶馬。試想一下,眾目睽睽之下,你策馬奔騰,絕塵而過,多麼拉風! 但是,縱馬鬧市,拉風是拉風,對公眾安全卻構成嚴重威脅。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就畫了一個快馬撞人的場景:在河邊的一條道路上,有兩個人縱馬馳騁,一名挑擔的農民(也可能是小商販)被撞翻在地,擔子傾倒在路邊,但騎馬的兩人並無停下來的意思,繼續疾馳而去。這場「馬禍」發生在行人稀疏的郊外,要是在熱鬧的街市上「飆馬」,就不知要撞翻多少人了。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的快馬撞倒人場景 宋朝的交通肇事如何處罰?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雖出自清代宮廷畫師手筆,卻假託宋朝背景,宣稱畫的是宋朝市井風情。那麼在宋朝,馳馬傷人的行為會受到什麼處罰呢? 針對交通肇事行為,宋朝政府已有專門的立法,叫做「走車馬傷殺人」罪。《宋刑統》規定,「諸於城內街巷及人眾中,無故走車馬者,笞五十;以故殺傷人者,減鬥殺傷一等;殺傷畜產者,償所減價。若有公私要速而走者,不坐;以故殺傷人者,以過失論;其因驚駭不可禁止而殺傷人者,減過失二等。」 又議曰:「公私要速者,'公'謂公事要速,及乘郵驛並奉敕使之輩;'私'謂吉凶疾病之類,須求醫藥並急追人而走車馬者,不坐;雖有公私要急而走車馬,因有殺傷人者,並依過失收贖之法;其因驚駭力不能製而殺傷人者,減過失二等,聽贖其銅,各入被傷殺家。」 宋政府的這一法條,需要解釋一下。 唐宋時期行文中的「走」,不是「行走」之意,而是指「疾跑」。「走車馬」即是策馬疾馳或駕車疾行。 「無故」,指沒有公私緊急事務,「公務」指急遞公文、傳送敕令、消防官兵救火等公共事務,需快馬加鞭,不容逗留;「私務」指報喪、送病人治病、緊急追人等私人急事,也不可耽誤。 「人眾」,按唐宋法律的解釋,「眾謂三人以上」,有三個人以上即可稱「眾」。 也就是說,宋朝政府對市區交通實行「限速」制度,除非有公私緊急事情,任何人不得在城市街巷以及有三名行人以上的地方快速策馬、駕車,否則,不管有沒有撞傷行人,均視同「危險駕駛」,給予「笞五十」(屁股打五十小板)的刑罰。就如今天超速駕駛,不管是否造成事故,都要對駕駛員扣分。 宋代的儀制令。儀制令是宋政府立於...

安娜的勵志故事,令人感動落淚...咦?!

女大學生安娜,看了《大學期間,女生必做十件事》以後,毅然決然的逃課「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路邊叫車未果,被困在無人的偏遠地區,只能向警察求助,灰頭土臉的重回學校。 回到學校以後,她的這種行為被同學們私下裡默默嘲諷,她對此不屑一顧,決定「遠離城市的喧囂,尋找內心的寧靜,去西藏洗滌心靈」,跋山涉水來到西藏後,她發生了高原反應,被緊急送去醫院救治。 安娜再次回到學校時,即將面臨期末考試,雖然她這學期一直在「尋找人生的真諦」沒時間學習,但是她堅信「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太差」,最終因在考場上作弊時笑出聲,被監考老師發現,導致零分。 不及格後,安娜悲痛欲絕徹夜難眠,她知道「難過的時候就吃一粒糖,這樣至少嘴上是甜的」後因吃糖過多變胖20斤,男友無法接受和她分手。 安娜深信「人的一生中,總要有一次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拋下一切,許多年後回想起來才不會後悔」,她決定不顧一切代價挽回前男友,多次強行闖入男生寢室,最終因違反學校規定被開除。 被學校開除以後,安娜開始找工作,一次面試時,她忽然想起「那個撿起了地上垃圾的人,最終因細心而被老闆賞識得到了工作」,於是安娜想要偷偷扔垃圾再撿起體現細心,卻在扔垃圾時被老闆發現,失去了工作機會。 由於沒有文憑找不到好工作,安娜只能去一家日資飯店做洗碗工,雖然工作十分辛苦,但是她一直堅信「洗盤子一定要洗7遍,這是一個人誠信的體現」,不久後由於效率太低,她被老闆開除了。 被解雇後,安娜從「比爾蓋茨輟學創業成立了微軟」的故事中找到了動力,說服父母投入全部家當開始創業,半年後因經營不善破產,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走投無路,安娜自稱「美女作家」開始創作雞湯文,她根據自己經歷寫出了《冷暖自知,一個人去遠方》《 獨自堅強的孤獨歲月》《獨立女性一生的顛沛流離》等一列的書暢銷全國,成為月入百萬的人生贏家。

兩個砍柴人

圖片
你的功夫真的夠了嗎? 越懂得自我充實的人,得到越多 有一個年輕的柴夫到山上砍柴,不久,另一位老柴夫也來了。到了傍晚,年輕的柴夫發現,老柴夫雖然比他晚來,砍的柴卻比他多,於是,他暗暗下了決定,隔天要更早到山上去砍柴。 第二天,年輕柴夫很早就到林子裡,他心想:「這次我砍的柴一定比較多。」沒想到,當他挑著木頭回到柴房時一看,老柴夫所砍下的柴,還是比他的多。 第三天,年輕柴夫決定,他不但要比老柴夫早到,還要比他晚下山,他心想,這次自己所砍的柴肯定比較多。沒想到,這一天,老柴夫砍下的木頭,還是比他多。第四天、第五天也是一樣。 到了第六天,滿腹疑問的年輕柴夫終於忍不住了,他問老柴夫:「我比你早到、比你晚下山、比你年輕有力氣,為什麼我砍的木頭還是比你少?」 「年輕人啊!」老柴夫拍拍他的肩膀說:「我每天下山回到家後,第一件事就是磨斧頭,可是你下班回到家後,卻因為太累就只顧著休息,斧頭都被你砍鈍了,所以,雖然我比你老、比你晚到、比你早下班,但是我的斧頭卻比你利,我只要砍五刀,樹就倒了,你卻要砍十幾刀,樹才會倒。」年輕人終於恍然大悟。 在經營組織的時候,我經常會鼓勵業務同仁們多多去聽演講、上課,但就是有些同仁會說:「我光跑業務就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上課?」此時,我就會用「兩個砍柴人」的故事來做比喻,告訴大家:「如果一直在砍樹,卻忘了把斧頭磨利,總有一天會感到事倍功半。」 人在努力的過程中,也不能忘記成長,所以要一邊做事,一邊充實自己。過去的時代或許只要努力砍柴就能生存,但在變化迅速的現代,光砍柴是不夠的,而是要邊砍邊磨斧頭,不斷地充實自己,終生學習,讓自己不會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