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蘆溝橋」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亦稱永定橋,位於北京市丰台區永定河上,距離北京市中心約15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是中國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圓弧拱橋,弧拱跨度為11米,扁平率為0.69。由於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對盧溝橋有詳細的記述,盧溝橋在歐洲被稱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長266.5m,寬7.5m,有11個涵孔,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或蹲、或伏,或大撫小,或小抱大,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說石獅「凡一百狀,數之輒隱其一」,據記載原有627個[1],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

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盧溝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帝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帝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破四舊」時期遭到一定程度破壞,至今依然能夠看到修復痕迹。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橋頭廣場南群雕展示造橋艱辛



廣場北群雕展示古人跋涉、過往情景






到家

康熙御筆蘆溝橋碑

乾隆蘆溝曉月碑

蘆溝曉月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此為乾隆御筆。

華表上的精美雲板


11拱橋全長266.5米,寬9.3米


俗話說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管委會查明為五百零一隻。



歷經滄桑的獅子金元明清直到現代的都有





















橋東頭由獅子頂住

橋西端由大象拱著


橋西面有康熙視察永定河碑和乾隆重茸此橋碑







宛平城內有抗日戰爭紀念館

城外南面有抗戰雕塑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