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轉載自文史頻道)
孫中山靈堂。靈堂上的對聯,後來成為國共兩黨的革命名言(資料圖)
孫中山遺體(資料圖)
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他為領導辛亥革命而馳騁疆場的事跡婦孺皆知。然而,孫中山逝世時發生的一些軼事至今卻鮮為人知。
孫中山遺囑產生的經過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應邀北上,經香港、上海,繞道日本,由天津到達北平。由於一路勞累,沒到達北平便病倒了。在北平,經各方精心治療,孫中山的病情也沒見好轉反而不斷加重。於是,人們開始考慮他的後事,請孫中山留下遺囑。最後,孫中山留下三份遺囑,即《政治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政府遺書》。
對於《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的產生過程,後人有三種說法。一說是事先為其准備好了稿子,征得孫中山同意後簽字的﹔一說是筆錄孫中山在病床上的口授成稿﹔還有一說,是由孫中山口授要點,由別人在病床前整理而成的。但根據分析,從當時孫中山的病情和心理狀態來看,有關文件應是事先准備好,征得他同意並簽字的。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和秘書黃昌谷就是這樣回憶的。孫中山的遺囑是由汪精衛起草,並經當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
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孫科等人來到孫中山病床前,並請宋慶齡暫出病房。汪精衛婉轉地說,同志們要求先生留下些許教誨之言,以便遵照執行。
孫中山沉默了一會說:「我看你們是很危險的,我如果死了,敵人一定要來軟化你們,你們如果不被敵人軟化,那麼我又有什麼話可講呢。」
汪精衛等人則表示,他們不怕危險,不怕被敵人軟化。孫中山說:「那麼要我說什麼話呢?」
汪精衛說:「我們現在預備好了幾句,念給總理聽,如果總理是贊成的,便請簽字,當作總理說的話﹔如果總理聽了不贊成,那麼便請總理另外說幾句,我們可以代為筆記下來,也是一樣的。」
孫中山說:「很好。」
汪精衛即將預備好的稿子念給孫中山聽。孫中山聽後,表示很滿意,說:「好的,我很贊成!」隨後,汪精衛又將家事遺囑的稿子讀給孫中山聽,孫中山也表示滿意,說:「好的,我也贊成!」
遺囑定稿後,汪精衛等人本來是要孫中山簽字的,但此時孫中山聽到宋慶齡在門外哭得很傷心,便說:「你們暫且收起來吧!我總還有幾天生命的。」到了3月11日,即孫中山逝世的前一天,何香凝發現孫中山的眼睛已開始散光,便對汪精衛講「現在不可不請先生簽字了」,並勸說宋慶齡不要哭泣。於是汪精衛和孫中山的家屬及在北平的國民黨人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一起來到孫中山病床前。兩份遺囑呈給孫中山時,孫科將他的鋼筆遞給父親,但此時孫中山握筆寫字已有困難,宋慶齡便用手托著他的手腕讓他寫。孫中山在兩份遺囑上都簽上了「孫文,3月11日補簽」字樣,並囑他死後立即公布。孫中山簽字後,汪精衛在「筆記者」下簽名,其他人則在「証明者」下簽了名。
孫中山的四副棺材
孫中山逝世後的第三天,遺體被運到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然後被裝殮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這是孫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孫中山遺體入殮後不久,孔祥熙嫌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換了一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為橢圓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稱楠木玻璃棺。
孫中山臨終前說,願如友人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後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後,治喪處即向蘇聯定購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蘇聯贈送了一副水晶棺。該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0.65米,棺尾寬0.53米。棺的外蓋及外層勻系鋼質鍍鎳,銀光閃亮。但經專家檢查,此棺質地較脆,且易於傳熱,加之長途運輸,稍有裂隙,便會對棺內遺體產生影響,所以後來沒有使用。此後停放在北平碧雲寺中山紀念堂,供人瞻仰。這是孫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孫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這副紫銅棺長2.24米,寬0.8米,高0.65米,制作考究,外形精美,價值1.5萬兩白銀,於1925年8月運到上海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宋慶齡看後很滿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籌備處遷到南京,紫銅棺也運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銅棺被運往北平。
1929年5月22日,國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換棺儀式。孫科請協和醫院醫生史蒂芬帶領助手郭榮勛和一名護士將孫中山的遺體揩拭清潔,加裹白綢,並理發,然後由孫科、鄭洪年、馬湘為其穿了內外襯衣、禮服、鞋襪,戴上手套。其殮服為白綾內衫、白綾內褲、白絲襪、黑緞鞋,外加素藍紗袍、黑素緞馬褂、白絲手套。穿戴整理完畢之後,孫中山遺體被小心地移入紫銅棺內。棺四周放白綢棉墊和白綢絲棉袋,身上蓋錦緞方被。1929年6月1日,紫銅棺柩運到中山陵,由孫中山的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
易換下來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孫中山的衣服、鞋襪後,被封入北平西山碧雲寺石塔內,胡漢民為之題寫了「孫中山先生衣冠塚」石碑。第一副楠木棺則存放在北平中法中學。
扛夫奮力將靈櫬抬上中山陵最後一段台階(資料圖)
孫中山的遺體在哪裡
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孫中山的棺柩運到中山陵後,由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墓穴用鋼筋混凝土密封,位於孫中山臥像下5米深處。
日軍侵佔南京之前,南京政府提出要把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去。但要將遺體取出,必須要爆破﹔一經爆破,棺柩和遺體都要遭破壞。所以,當時沒有動。日本人進攻南京時,侵華日軍將領鬆井石根在其最後通諜中聲稱:「江寧之地乃民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跡名勝匯集,如中國軍隊不向日軍投降,戰火起處必然使千載文化成灰燼。」以此脅迫南京當局拱手交出南京城。日軍進攻南京時,選的「突破口」就是中山陵。當時中山陵陵園外的建筑如永慕廬、奉安紀念館等均被日軍炮火夷為灰燼,陵園內的一些建筑也遭到嚴重破壞。日軍進入南京之後,懾於孫中山先生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響,未敢進一步破壞中山陵。
另外,據傳蔣介石逃離大陸時,將孫中山的遺體從中山陵中取出,帶到台灣去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據孫中山的衛士,一直擔任護衛中山陵任務的范良說,蔣介石撤退時,根本沒有提到中山陵,只是孫科臨走時對他們說:「毛澤東、周恩來對總理是尊敬的,你們是總理的衛士,他們不會為難你們的。」解放之後,中山陵受到人民政府的精心保護。所以孫中山的遺體,仍在中山陵孫中山的臥像之下的墓穴裡是毫無疑問 孫中山的靈臟發現珍聞
孫中山病逝之後,決定保存遺體,遺體的防腐手術是在協和醫院進行的﹔當時孫科、鄭洪年、馬湘等人都在場。手術完成後,醫生拿著總理的遺臟給孫科等人看過並告知遺臟將進行火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人開辦的協和醫院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在收查協和醫院研究室時,意外地發現了孫中山的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原來,協和醫院當年在給孫中山做防腐處理時,並沒有將孫中山的內臟火化,而是留下供研究之用了。這消息讓汪精衛得知後,便決定借此撈取政治資本。1942年3月25日,汪精衛派外交部長褚民誼為奉迎大員,專程去北平接收孫中山的「靈臟」。褚民誼與日軍首腦岡村寧次商談,請求奉還孫中山的「靈臟」。日本方面處於政治上的考慮,同意奉還。
3月28日,褚民誼帶著「靈臟」乘車南下,於29日到達浦口,汪精衛等乘「汪綏」號軍艦到浦口迎接,然後把「靈臟」送往中山陵。4月5日,汪精衛還在中山陵祭堂主持了「國父靈臟」奉迎儀式。後來,正在研究攻克癌症的上海鐳錠醫院湯齊平醫生請求借用研究,得到汪精衛同意。「靈臟」在他那裡保存了一段時間。抗戰勝利前夕,褚民誼將「靈臟」偷出,密藏在南京他的一個親戚家中。
1946年,國民黨政府得知孫中山內臟還在的消息,立即去蘇州監獄提詢大汗奸褚民誼。褚遂提出要以交還孫中山的內臟為條件,免去他的死刑。後來,事情查清,追回了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還有臨床記錄照片一盒。蔣介石下令將其送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保管。但現在的孫中山陵園管理處並沒有這些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據說1949年國民黨從南京撤退時被孫科帶走了。
中山陵為何選址紫金山
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晚年病逝於北平,他在南京的時間很短暫,為何陵址卻選在南京紫金山呢?
原來,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和胡漢民等人到東郊打獵,他們從明孝陵轉到半山寺時,孫中山放目四望,指著遠處的方山和回環如帶的秦淮河說:「你們看,這裡的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山水相襯,氣勢恢宏,不知明孝陵為何不選在這裡。」胡漢民說:「這裡確實比明孝陵好,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山環抱,加之秦淮河環繞著,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孫中山笑著對眾人說:「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宋慶齡、何香凝、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汪精衛說道:「我認為總理倘有不測,葬在北平景山最宜。」談論時,孫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時醒來,聽得汪精衛之語,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場的人都很吃驚,為安慰他,齊聲應允,但無人知道紫金山在何處。
孫中山病逝後,在討論歸葬之地時,汪精衛說,孫總理欲葬在紫金山,但不知此山在何處。大家議論紛紛,但都說不清楚。當時在場的國民黨元老陳去病是江蘇人,曾擔任過江蘇省博物院院長,對南京地理概況十分熟悉,他對眾人說,總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明孝陵所在的鐘山。經他這麼一說,大家頓時醒悟過來。原來孫中山說的紫金山,就是當年他看中的鐘山半山寺這一地方。為此,陳去病還專門寫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各家報刊發表。宋慶齡、孫科和葬事委員會的代表還親自來紫金山做了實地勘察。最後,墓地確定了下來,這就是今天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中山陵為何沒有墓志銘
南京中山陵庄重雄偉,但令人遺憾的是,孫中山這樣偉大的革命家的陵墓卻沒有墓志銘。
陵墓竣工後,樹立墓志銘,概述孫中山革命的一生,抒發國人敬仰之情,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慮再三,認為唯有與孫中山交誼密切,且功底極深的章太炎先生能勝任此事。章太炎自己也說:「論與中山先生交誼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銘惟我能勝,亦隻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作墓志。」孫中山治喪委員會也於1925年3月15日發出通函,正式邀請章太炎任追悼會籌備處干事,並撰寫墓志。就這樣,章太炎懷著對孫中山的偉大敬意,寫下了古朴典雅、凝練審慎的《祭孫公文》。
但是,章太炎平日對蔣介石的為人及其逆三民主義政策深為不滿,斥責蔣介石的革命不是革命,而是革中華民國的命﹔同時,章太炎當仁不讓撰寫墓志銘也使蔣介石喪失了一次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因此,蔣介石對他忌恨在心,以中山陵建筑總監的身份和黨國代表的名義拒絕使用章太炎撰寫的墓志銘。因此,中山陵建成後,碑亭雖在,卻沒有墓志銘,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於亭中以代之。對此,章太炎憤怒地說:「蔣以個人好惡,竟寧使革命元勛之陵墓缺少碑銘,可憾也!」
中山陵的兩座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孫中山逝世後,在南京中山陵有兩座孫中山石雕像,一座是供奉在祭堂正中的石雕坐像,一座是墓室內的漢白玉臥像。
墓室內漢白玉臥像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雕像家高琪制作。當時作者先用石膏從孫中山遺體上印制了塑像模型,爾後選用北平白色大理石為原料,經一年三個月的精心制作而成。
祭堂內的孫中山石雕像是法籍波蘭人朗多斯基制作的。朗多斯基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雕像大師,其作品以古朴典雅聞名於世。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讓朗多斯基為孫中山制作坐像,此決定由孫科電告巴黎中國使館轉告朗多斯基。
朗多斯基接到通知後,建議孫科來巴黎當一次模特,因孫科的長相有些地方酷似孫中山。孫科去時,還帶了孫中山生前不同時期的各種姿勢的許多照片。
朗多斯基在對孫科進行不斷素描和反復端詳研究了孫中山的各種照片後,勾勒出了雕像的造型。至於孫中山的中式長袍馬褂以及所坐的太師椅上那帶有東方風格的花紋等,則是他借助於他的中國籍學生的幫助設計而成的。
造型方案確定之後,朗多斯基先用粘土捏制出一個小樣,再將其翻制成一米高的石膏像模型,然後反復聽取孫科和中國駐巴黎使館中見過孫中山的成員的意見,並請他的中國學生王子雲一起參與制作。待大家對模型都滿意了,朗多斯基便精選了一塊上乘的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開始雕琢。經一年零八個月的工作,孫中山坐像於1930年6月25日制作成功。坐像運抵中國之後,國民政府於1930年11月12日,在中山陵祭堂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
兩座雕像,為何坐像著長袍馬褂、臥像著中山裝呢?這是因為孫中山去世之後,國民黨內部左派與右派的斗爭激烈,這種斗爭也反映到孫中山雕像的服裝上。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反對復古,堅持孫中山像著中山裝,而蔣介石、胡漢民等卻主張著長袍馬褂。兩派爭執不休,互不相讓,結果就出現了兩種不同服裝的雕像。
孫中山的聲音是怎樣永留世間的
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人們當時尚未掌握現場錄音技術。所以,留下的歷史資料隻有照片和無聲錄像。
後來,人們發現了兩張孫中山的演講錄音唱片,這才重新聽到了孫中山的聲音。這兩張唱片是1924年上海《中國晚報》的沈卓吾先生錄制的。當時唱片錄制技術剛剛傳入中國,沈卓吾非常敬仰孫中山,決心為這位革命家留下聲音,使之永傳後世。他帶著錄音技師來到廣州,找到孫中山的長子及戴季陶等人,提出要為孫中山錄音的想法,孫中山得知後,欣然接受。經過充分准備,1924年5月30日,在廣州南堤小憩俱樂部,孫中山以事先寫好的《告誡同志》文稿,對著留聲機演講,錄下了四張錄音毛片。沈卓吾回到上海後,制作了以《告誡同志》和《勉勵國民》為片名的唱片各一張。
後來,隨著電唱機的消失,電木唱片也很少見了。人們發現的這兩張電木唱片中間也已折斷,但粘起來仍可放音,而且聲音還很清晰。我們從唱片中可以聽到孫中山是用帶有鄉音的普通話講的。
這兩張電木唱片是早年一位國民黨官員藍金華珍藏的。1952年他去世前傳給了侄兒藍贊玉。後來藍贊玉將它們捐給了國家。如今,我們去孫中山故居參觀,便可聽到孫中山當年深沉雄渾的演講聲音:「我們大家如果醒起來,中國才能有望……」這演講的聲音便是根據電木唱片復制的,是孫中山留在人世間的唯一的聲音。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宋慶齡、何香凝、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汪精衛說道:「我認為總理倘有不測,葬在北平景山最宜。」談論時,孫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時醒來,聽得汪精衛之語,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場的人都很吃驚,為安慰他,齊聲應允,但無人知道紫金山在何處。
孫中山靈堂。靈堂上的對聯,後來成為國共兩黨的革命名言(資料圖)
孫中山遺體(資料圖)
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他為領導辛亥革命而馳騁疆場的事跡婦孺皆知。然而,孫中山逝世時發生的一些軼事至今卻鮮為人知。
孫中山遺囑產生的經過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應邀北上,經香港、上海,繞道日本,由天津到達北平。由於一路勞累,沒到達北平便病倒了。在北平,經各方精心治療,孫中山的病情也沒見好轉反而不斷加重。於是,人們開始考慮他的後事,請孫中山留下遺囑。最後,孫中山留下三份遺囑,即《政治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政府遺書》。
對於《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的產生過程,後人有三種說法。一說是事先為其准備好了稿子,征得孫中山同意後簽字的﹔一說是筆錄孫中山在病床上的口授成稿﹔還有一說,是由孫中山口授要點,由別人在病床前整理而成的。但根據分析,從當時孫中山的病情和心理狀態來看,有關文件應是事先准備好,征得他同意並簽字的。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和秘書黃昌谷就是這樣回憶的。孫中山的遺囑是由汪精衛起草,並經當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
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孫科等人來到孫中山病床前,並請宋慶齡暫出病房。汪精衛婉轉地說,同志們要求先生留下些許教誨之言,以便遵照執行。
孫中山沉默了一會說:「我看你們是很危險的,我如果死了,敵人一定要來軟化你們,你們如果不被敵人軟化,那麼我又有什麼話可講呢。」
汪精衛等人則表示,他們不怕危險,不怕被敵人軟化。孫中山說:「那麼要我說什麼話呢?」
汪精衛說:「我們現在預備好了幾句,念給總理聽,如果總理是贊成的,便請簽字,當作總理說的話﹔如果總理聽了不贊成,那麼便請總理另外說幾句,我們可以代為筆記下來,也是一樣的。」
孫中山說:「很好。」
汪精衛即將預備好的稿子念給孫中山聽。孫中山聽後,表示很滿意,說:「好的,我很贊成!」隨後,汪精衛又將家事遺囑的稿子讀給孫中山聽,孫中山也表示滿意,說:「好的,我也贊成!」
遺囑定稿後,汪精衛等人本來是要孫中山簽字的,但此時孫中山聽到宋慶齡在門外哭得很傷心,便說:「你們暫且收起來吧!我總還有幾天生命的。」到了3月11日,即孫中山逝世的前一天,何香凝發現孫中山的眼睛已開始散光,便對汪精衛講「現在不可不請先生簽字了」,並勸說宋慶齡不要哭泣。於是汪精衛和孫中山的家屬及在北平的國民黨人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一起來到孫中山病床前。兩份遺囑呈給孫中山時,孫科將他的鋼筆遞給父親,但此時孫中山握筆寫字已有困難,宋慶齡便用手托著他的手腕讓他寫。孫中山在兩份遺囑上都簽上了「孫文,3月11日補簽」字樣,並囑他死後立即公布。孫中山簽字後,汪精衛在「筆記者」下簽名,其他人則在「証明者」下簽了名。
孫中山的四副棺材
孫中山逝世後的第三天,遺體被運到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然後被裝殮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這是孫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孫中山遺體入殮後不久,孔祥熙嫌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換了一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為橢圓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稱楠木玻璃棺。
孫中山臨終前說,願如友人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後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後,治喪處即向蘇聯定購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蘇聯贈送了一副水晶棺。該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0.65米,棺尾寬0.53米。棺的外蓋及外層勻系鋼質鍍鎳,銀光閃亮。但經專家檢查,此棺質地較脆,且易於傳熱,加之長途運輸,稍有裂隙,便會對棺內遺體產生影響,所以後來沒有使用。此後停放在北平碧雲寺中山紀念堂,供人瞻仰。這是孫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孫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這副紫銅棺長2.24米,寬0.8米,高0.65米,制作考究,外形精美,價值1.5萬兩白銀,於1925年8月運到上海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宋慶齡看後很滿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籌備處遷到南京,紫銅棺也運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銅棺被運往北平。
1929年5月22日,國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換棺儀式。孫科請協和醫院醫生史蒂芬帶領助手郭榮勛和一名護士將孫中山的遺體揩拭清潔,加裹白綢,並理發,然後由孫科、鄭洪年、馬湘為其穿了內外襯衣、禮服、鞋襪,戴上手套。其殮服為白綾內衫、白綾內褲、白絲襪、黑緞鞋,外加素藍紗袍、黑素緞馬褂、白絲手套。穿戴整理完畢之後,孫中山遺體被小心地移入紫銅棺內。棺四周放白綢棉墊和白綢絲棉袋,身上蓋錦緞方被。1929年6月1日,紫銅棺柩運到中山陵,由孫中山的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
易換下來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孫中山的衣服、鞋襪後,被封入北平西山碧雲寺石塔內,胡漢民為之題寫了「孫中山先生衣冠塚」石碑。第一副楠木棺則存放在北平中法中學。
扛夫奮力將靈櫬抬上中山陵最後一段台階(資料圖)
孫中山的遺體在哪裡
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孫中山的棺柩運到中山陵後,由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墓穴用鋼筋混凝土密封,位於孫中山臥像下5米深處。
日軍侵佔南京之前,南京政府提出要把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去。但要將遺體取出,必須要爆破﹔一經爆破,棺柩和遺體都要遭破壞。所以,當時沒有動。日本人進攻南京時,侵華日軍將領鬆井石根在其最後通諜中聲稱:「江寧之地乃民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跡名勝匯集,如中國軍隊不向日軍投降,戰火起處必然使千載文化成灰燼。」以此脅迫南京當局拱手交出南京城。日軍進攻南京時,選的「突破口」就是中山陵。當時中山陵陵園外的建筑如永慕廬、奉安紀念館等均被日軍炮火夷為灰燼,陵園內的一些建筑也遭到嚴重破壞。日軍進入南京之後,懾於孫中山先生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響,未敢進一步破壞中山陵。
另外,據傳蔣介石逃離大陸時,將孫中山的遺體從中山陵中取出,帶到台灣去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據孫中山的衛士,一直擔任護衛中山陵任務的范良說,蔣介石撤退時,根本沒有提到中山陵,只是孫科臨走時對他們說:「毛澤東、周恩來對總理是尊敬的,你們是總理的衛士,他們不會為難你們的。」解放之後,中山陵受到人民政府的精心保護。所以孫中山的遺體,仍在中山陵孫中山的臥像之下的墓穴裡是毫無疑問 孫中山的靈臟發現珍聞
孫中山病逝之後,決定保存遺體,遺體的防腐手術是在協和醫院進行的﹔當時孫科、鄭洪年、馬湘等人都在場。手術完成後,醫生拿著總理的遺臟給孫科等人看過並告知遺臟將進行火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人開辦的協和醫院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在收查協和醫院研究室時,意外地發現了孫中山的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原來,協和醫院當年在給孫中山做防腐處理時,並沒有將孫中山的內臟火化,而是留下供研究之用了。這消息讓汪精衛得知後,便決定借此撈取政治資本。1942年3月25日,汪精衛派外交部長褚民誼為奉迎大員,專程去北平接收孫中山的「靈臟」。褚民誼與日軍首腦岡村寧次商談,請求奉還孫中山的「靈臟」。日本方面處於政治上的考慮,同意奉還。
3月28日,褚民誼帶著「靈臟」乘車南下,於29日到達浦口,汪精衛等乘「汪綏」號軍艦到浦口迎接,然後把「靈臟」送往中山陵。4月5日,汪精衛還在中山陵祭堂主持了「國父靈臟」奉迎儀式。後來,正在研究攻克癌症的上海鐳錠醫院湯齊平醫生請求借用研究,得到汪精衛同意。「靈臟」在他那裡保存了一段時間。抗戰勝利前夕,褚民誼將「靈臟」偷出,密藏在南京他的一個親戚家中。
1946年,國民黨政府得知孫中山內臟還在的消息,立即去蘇州監獄提詢大汗奸褚民誼。褚遂提出要以交還孫中山的內臟為條件,免去他的死刑。後來,事情查清,追回了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還有臨床記錄照片一盒。蔣介石下令將其送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保管。但現在的孫中山陵園管理處並沒有這些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據說1949年國民黨從南京撤退時被孫科帶走了。
中山陵為何選址紫金山
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晚年病逝於北平,他在南京的時間很短暫,為何陵址卻選在南京紫金山呢?
原來,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和胡漢民等人到東郊打獵,他們從明孝陵轉到半山寺時,孫中山放目四望,指著遠處的方山和回環如帶的秦淮河說:「你們看,這裡的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山水相襯,氣勢恢宏,不知明孝陵為何不選在這裡。」胡漢民說:「這裡確實比明孝陵好,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山環抱,加之秦淮河環繞著,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孫中山笑著對眾人說:「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宋慶齡、何香凝、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汪精衛說道:「我認為總理倘有不測,葬在北平景山最宜。」談論時,孫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時醒來,聽得汪精衛之語,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場的人都很吃驚,為安慰他,齊聲應允,但無人知道紫金山在何處。
孫中山病逝後,在討論歸葬之地時,汪精衛說,孫總理欲葬在紫金山,但不知此山在何處。大家議論紛紛,但都說不清楚。當時在場的國民黨元老陳去病是江蘇人,曾擔任過江蘇省博物院院長,對南京地理概況十分熟悉,他對眾人說,總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明孝陵所在的鐘山。經他這麼一說,大家頓時醒悟過來。原來孫中山說的紫金山,就是當年他看中的鐘山半山寺這一地方。為此,陳去病還專門寫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各家報刊發表。宋慶齡、孫科和葬事委員會的代表還親自來紫金山做了實地勘察。最後,墓地確定了下來,這就是今天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中山陵為何沒有墓志銘
南京中山陵庄重雄偉,但令人遺憾的是,孫中山這樣偉大的革命家的陵墓卻沒有墓志銘。
陵墓竣工後,樹立墓志銘,概述孫中山革命的一生,抒發國人敬仰之情,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慮再三,認為唯有與孫中山交誼密切,且功底極深的章太炎先生能勝任此事。章太炎自己也說:「論與中山先生交誼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銘惟我能勝,亦隻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作墓志。」孫中山治喪委員會也於1925年3月15日發出通函,正式邀請章太炎任追悼會籌備處干事,並撰寫墓志。就這樣,章太炎懷著對孫中山的偉大敬意,寫下了古朴典雅、凝練審慎的《祭孫公文》。
但是,章太炎平日對蔣介石的為人及其逆三民主義政策深為不滿,斥責蔣介石的革命不是革命,而是革中華民國的命﹔同時,章太炎當仁不讓撰寫墓志銘也使蔣介石喪失了一次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因此,蔣介石對他忌恨在心,以中山陵建筑總監的身份和黨國代表的名義拒絕使用章太炎撰寫的墓志銘。因此,中山陵建成後,碑亭雖在,卻沒有墓志銘,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於亭中以代之。對此,章太炎憤怒地說:「蔣以個人好惡,竟寧使革命元勛之陵墓缺少碑銘,可憾也!」
中山陵的兩座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孫中山逝世後,在南京中山陵有兩座孫中山石雕像,一座是供奉在祭堂正中的石雕坐像,一座是墓室內的漢白玉臥像。
墓室內漢白玉臥像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雕像家高琪制作。當時作者先用石膏從孫中山遺體上印制了塑像模型,爾後選用北平白色大理石為原料,經一年三個月的精心制作而成。
祭堂內的孫中山石雕像是法籍波蘭人朗多斯基制作的。朗多斯基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雕像大師,其作品以古朴典雅聞名於世。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讓朗多斯基為孫中山制作坐像,此決定由孫科電告巴黎中國使館轉告朗多斯基。
朗多斯基接到通知後,建議孫科來巴黎當一次模特,因孫科的長相有些地方酷似孫中山。孫科去時,還帶了孫中山生前不同時期的各種姿勢的許多照片。
朗多斯基在對孫科進行不斷素描和反復端詳研究了孫中山的各種照片後,勾勒出了雕像的造型。至於孫中山的中式長袍馬褂以及所坐的太師椅上那帶有東方風格的花紋等,則是他借助於他的中國籍學生的幫助設計而成的。
造型方案確定之後,朗多斯基先用粘土捏制出一個小樣,再將其翻制成一米高的石膏像模型,然後反復聽取孫科和中國駐巴黎使館中見過孫中山的成員的意見,並請他的中國學生王子雲一起參與制作。待大家對模型都滿意了,朗多斯基便精選了一塊上乘的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開始雕琢。經一年零八個月的工作,孫中山坐像於1930年6月25日制作成功。坐像運抵中國之後,國民政府於1930年11月12日,在中山陵祭堂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
兩座雕像,為何坐像著長袍馬褂、臥像著中山裝呢?這是因為孫中山去世之後,國民黨內部左派與右派的斗爭激烈,這種斗爭也反映到孫中山雕像的服裝上。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反對復古,堅持孫中山像著中山裝,而蔣介石、胡漢民等卻主張著長袍馬褂。兩派爭執不休,互不相讓,結果就出現了兩種不同服裝的雕像。
孫中山的聲音是怎樣永留世間的
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人們當時尚未掌握現場錄音技術。所以,留下的歷史資料隻有照片和無聲錄像。
後來,人們發現了兩張孫中山的演講錄音唱片,這才重新聽到了孫中山的聲音。這兩張唱片是1924年上海《中國晚報》的沈卓吾先生錄制的。當時唱片錄制技術剛剛傳入中國,沈卓吾非常敬仰孫中山,決心為這位革命家留下聲音,使之永傳後世。他帶著錄音技師來到廣州,找到孫中山的長子及戴季陶等人,提出要為孫中山錄音的想法,孫中山得知後,欣然接受。經過充分准備,1924年5月30日,在廣州南堤小憩俱樂部,孫中山以事先寫好的《告誡同志》文稿,對著留聲機演講,錄下了四張錄音毛片。沈卓吾回到上海後,制作了以《告誡同志》和《勉勵國民》為片名的唱片各一張。
後來,隨著電唱機的消失,電木唱片也很少見了。人們發現的這兩張電木唱片中間也已折斷,但粘起來仍可放音,而且聲音還很清晰。我們從唱片中可以聽到孫中山是用帶有鄉音的普通話講的。
這兩張電木唱片是早年一位國民黨官員藍金華珍藏的。1952年他去世前傳給了侄兒藍贊玉。後來藍贊玉將它們捐給了國家。如今,我們去孫中山故居參觀,便可聽到孫中山當年深沉雄渾的演講聲音:「我們大家如果醒起來,中國才能有望……」這演講的聲音便是根據電木唱片復制的,是孫中山留在人世間的唯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