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輛車-慈禧太后的敞篷座駕!(20張珍藏版舊照片)
1901年,一個匈牙利人將兩輛美國轎車帶進上海,第二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才批准這兩輛外國車上路。也是1901年,中國人袁世凱花重金送給慈禧太后一輛敞篷座駕,該車被公認為「中國第一車」。圖為清末,兩個貴婦人坐在汽車模型后拍照。
跟上海的態度不同,幾年以後,晚清政府批准了一場從北京到巴黎的汽車拉力賽。隨行的一位記者寫到:「我感到納悶的是,北京人似乎對汽車這種西方的新玩意兒沒有太大的興趣,簡直可以說是無動於衷。就連頑皮的小男孩也不願向汽車多看一眼。」圖為1907年,拉力賽上的汽車。
汽車是洋人的發明。晚清時期,行駛在中國街頭的轎車,外國使館和租界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達官貴人的。比如,當時的醇王府購置了一台汽車,鐵道宣撫使盛宣懷也購置了一台福特車。中國開始陸續進口外國汽車,但在數量上卻十分有限。圖為1907年,法國使館的車行駛在北京街頭。
民國被稱為「世界汽車的博物館」。各種汽車廣告見諸報端,如福特汽車、通用汽車等。上海是最時髦的城市,到1912年上海已經有汽車140輛了,這年工部局設置了1號到500號的私家車號,開始發牌照。圖為1937年,上海華懋飯店前的私人轎車。
民國十一年,一輛二手的福特轎車在北京的成交價為8000大洋,對於年薪20大洋的低收入階層而言,買一輛二手轎車比如今買一套住房還要困難的多。圖為1934年影視明星王人美與金焰在南京合影。
在民國年間,能買得起汽車的,無外乎達官顯貴、富豪商賈。到193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為38484輛,卻沒有一輛國產汽車。圖為1940年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寵惠和後來任外交部政務次長的傅秉常在轎車前合影。
上世紀30年代,中國人也曾製造出自己的汽車,命名為「民生牌75型」,但是由於抗戰爆發,大規模的汽車生產並未成功。市場上依然是外國品牌主導。圖為1949年福特汽車在上海街頭掛的廣告牌。
新中國成立后,由於意識形態的限制,私家車由最初的限制到文革時完全消失,街上的轎車幾乎都是公務用車。但中國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了自己的汽車工業。1958年初我國第一輛小轎車——「東風」牌轎車誕生。圖為毛澤東觀看並試坐了「東風」牌小轎車。
1958年8月,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款高級轎車——「紅旗」轎車。1959年第一批紅旗72型轎車參加了國慶遊行和閱兵,並成為中央部委領導的公務用車。圖為一汽人生產的紅旗轎車。
在中國,即使是官車,也嚴格按等級實行配給。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國產汽車17萬輛(其中一汽累計生產15萬輛)。圖為1968年,中國某個汽車廠的生產線。
1980年代,豐田皇冠等日本轎車通過合法進口與走私渠道湧進國門,並於1985年達到頂峰。兩三年間,耗用的外匯相當於此前30年中國汽車工業總投資的兩倍多。圖為1983年4月19日,上海汽車廠總裝成功五輛新型的上海桑塔納轎車。
轎車的大規模生產迫在眉睫,面對當時資金和技術的嚴重短缺,1982年,鄧小平批示「轎車可以合資」。1985年前後,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緻等三個有嘗試性質的合資企業開始建立。圖為瀋陽街頭的桑塔納汽車廣告。
1990年代初,一汽大眾、神龍兩個大型合資企業先後上馬,形成了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神龍以及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廣州標緻「三大三小」格局。圖為1992年,北京百貨大樓的巨獎銷售:夏利車。
1986年的11月,上海誕生了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私家車車主。這個被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滬AZ牌照0001號被掛在一輛凱迪拉克小轎車的前面。轎車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圖為1985年故宮午門前,遊客與汽車合影留念。
1990年代中期,全國社會集團購買力的70%用在公共汽車的消費上。從1989年起,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呼籲打破禁區,鼓勵轎車私有化。圖為1998年8月,西單北大街。在眾多自行車的簇擁中,一位女士上了的士。那時的的士是一種微型麵包車,俗稱「面的」。
菲亞特126P是改革開放以後進入國內普通家庭和的士市場的第一批轎車。1996年10月,溫州最後一輛「菲亞特」的士(浙C/T2812)最後一次營運,取而代之的是桑塔納、紅旗、富康等轎車。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0年,全國私車保有量為82萬輛,其中只有24萬輛是載客汽車。圖為1995年上海第六屆國際車展上的情景。
1994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鼓勵個人購買汽車。儘管目前這一政策已經廢止,但這對突破私家車禁區具有重大觀念上的變革意義。圖為1995年上海車展上圍觀賓士車的人們。
進入新千年,「鼓勵汽車私人消費」的方針寫進黨中央對「十五規劃」的決議,歷時近50年的官車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圖為1995年上海車展上,消費者圍在奧迪的展位前。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發達國家主要汽車廠商紛紛進入中國,同時也帶動了國產汽車的成熟發展,中國也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到2014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4億,僅次於美國。圖為1995年上海車展上的車模。
當時從文革的荒漠中走出來的中國人,很少有人會想到有一天能開上自己的小轎車。如今,中國城市裡的私家車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圖為1996年,北京的一場車展上。
1901年,兩輛美國產的奧茲莫比爾汽車被匈牙利人李恩時帶到了上海,人們被這兩個龐大的洋玩意兒所吸引,紛紛爭睹觀瞧,甚至有膽大者上前觸摸試探,而每當喇叭聲響起,圍觀者不明就裡而驚惶失措,爭相逃跑,而這兩輛外籍私家車直到次年才得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批准上路,有趣的是,由於汽車的發明並不長久,主管租借工部局的洋人也只將這兩輛汽車列為馬車項。後來,工部局決定增設汽車知照專門項目,並起草了車主應遵守的規則,可視為中國近代交通法規的雛形。
老佛爺的中國第一車
我國現在保存最早的一輛私家車則是慈禧太后的敞篷座駕,被人們公認為「中國第一車」,此車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六十六歲壽辰時,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花重金購置的。該車目前被保存於頤和園德和園,而展示的說明牌標註為:「慈禧太后的座駕,系袁世凱獻給慈禧太后的祝壽貢品。賓士汽車第二代產品。」也有專家認為此車繫於1896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查理森里與法蘭克二人設計製造,並非賓士產品。
慈禧雖貴為太后,但見到這汽車的心境與上海街頭民眾並無不同,她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代步工具的社會意義,只是將其視作一件有趣的洋玩意兒。太后最初的心意可決不是讓這洋玩意兒僅僅當個沒用的勞什子擺件,她還是打算跟著車子動一動的,但這卻招來守舊大臣的勸阻:「伏念中國自堯舜以來,歷朝帝王未聞有輕以萬乘之尊,托諸彼風馳電閃之汽車者」。但太后並不予以理會。最終,一名叫孫福齡的宮廷馬夫被選中成為「司機」。由此之後,老佛爺一有空就招呼司機開車拉著她在宮廷里兜風。
有一回,老太后坐車玩的盡興,慈顏大悅,便賞了一大碗美酒給司機喝。司機對此受寵若驚,一飲而盡,然後繼續駕車帶著太后在宮闈兜風,而車也是開得越來越快。此時一個小太監突然冒冒失失地沖了過來,而酒後駕車的司機不及閃避,可憐這個小太監當場被軋身亡,這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樁酒後肇事案。後來,太后突然覺得一個馬車夫在車內與自己平起平坐,而且還坐在自己前面,有失於皇家體面尊嚴,便責令司機跪著開車。於是,司機只能跪著駕駛,然而雙手難以兼顧油門與方向盤,路上險些釀禍。最終,「中國第一車」的實用功能也隨著老佛爺的意興闌珊而宣告終結。儘管如此,老佛爺的私家車也算開啟了風氣之先,隨後醇王府也購置了一台汽車,鐵道宣撫使盛宣懷也購置了一台福特車。中國開始陸續進口外國汽車,但在數量上卻十分有限。
民國時馬路上行駛的幾乎全部都是進口汽車
中國汽車工業的真正起步始於民國時期,而在這一時期,社會對於汽車的稱謂和分類與現在也大為不同。貨車、卡車以及公交車被稱為「汽車」或「自動車」,而六個座位以下的汽車則被稱為「摩托」。民國年間,在馬路上行駛的全部都是進口汽車,故而民國又被稱為「世界汽車的博物館」。各種汽車廣告見諸報端,如美國道濟汽車、福特汽車等,而通用汽車公司更是不遺餘力地宣傳本公司汽車產品:「雪佛蘭乃通用汽車公司之製品,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世界汽車界中最大之組織,茲將通用公司汽車之名列左:雪佛蘭客車,別克客車,凱迪拉克客車……以上各車式樣新穎,構造精密。」如今,這些品牌仍然不啻為汽車行業之領導者。
在孫中山的實業救國計劃中,交通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在他看來,汽車又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1912年,孫中山在南昌百花洲行轅談到:「馬路尤不可少,蓋馬路費較省便。且馬路行自動車,自動車費亦較少。如每車坐十二人之自動車,每里只須萬元可修。」幾年之後,孫中山又在浙江省督軍公署歡迎會上發言稱:「人人以乘火車為當然之事,將前例后,必有更精於火車者,即摩托車是也。鐵路外有敏速之摩托車,其稗益不無大乎?交通發達,工藝即可以振興。」
1929年5月,遼寧迫擊炮廠以美國「瑞雪」號為樣車,歷時兩年製造出中國第一輛汽車,命名為「民生牌75型」,開闢了中國自製汽車的先河。然而,動蕩始終是民國的主題,民生建設為戰爭所不斷干擾,國內又無其他現代工業的支持,中國在這一時期並未開啟真正大規模的汽車生產。這一時期的汽車生產也以軍用卡車為主,擁有私家車的也只有少數高級別官員和商賈大富。
擁有一輛私家車在那個時代會被認為是一件極有面子的事情,更是財富的象徵。前清遺老,著名畫家溥心畲就是一個極愛面子的人,在諸多宗室中他是第一個置辦私家車的人。有一天,幾位朋友想讓溥心畲帶著他們去野外兜風,這讓溥心畲感到身范兒十足。不料,汽車發動的時候卻怎麼也打不起火來,這讓溥心畲大失顏面,遂一面派人修車,一面取出自己的畫贈給幾位朋友來遮面兒補償。另外,寧波富商周湘雲與英國富商哈同為爭奪滬上第一號牌照而互生齟齬,一時間也鬧得沸沸揚揚。民國時期私家車作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徵,由是可見一斑。民國十一年,一輛二手的福特轎車在北京的成交價為8000大洋,對於年薪20大洋的低收入階層而言,買一輛二手轎車比如今買一套住房還要困難的多。
抗戰時期,私家車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1937年9月26日,湖南學生援助前方將士抗敵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動員大會,呈請政府飭令私人汽車一律不準行駛,以省物力留謀軍用。雖政府並未准許,但在民眾中影響極大,在客觀上也起到了資助抗戰的效果。1938年10月11日,日軍開始轟炸重慶萬縣,投彈12枚,毀房400餘間,江輪木船多有損失,炸死炸傷市民多人。13日,重慶市政府開始擬定疏散辦法,號召集中全市私家車分運市民至城外鄉村,大大減輕了政府疏散民眾的壓力。抗戰勝利后,陳納德功成返美,行前與重慶市民在街頭告別,蔣介石為表彰其功績,將私人汽車和司機讓陳納德使用。成千上萬的重慶市民推著這輛車走了數個小時,一直推到廣場中央以示感謝眷念之情誼。
跨越禁區后的快速增長
新中國建立之後,汽車工業有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1958年5月,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自行研製設計了紅旗轎車,被譽為「東方神韻」。然而,由於實行計劃經濟與供給制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出於意識形態的禁錮,私人轎車作為資本主義的象徵,在建國以後直到文革末期,「私家車」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幾乎為零。
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私家車的消費開始有所增長。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在度過了食品、衣物和家電的需求高峰后,汽車市場全面開放,國家出台一系列鼓勵轎車進入家庭的政策出台,私家車市場開始迅速升溫,私家車的擁有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發達國家主要汽車廠商紛紛進入中國,同時也帶動了國產汽車的成熟發展,中國也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而私家車購買份額在總銷售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到2014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4億,僅次於美國。
參考資料:《北京交通史》、《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孫口述實錄》、《最後的皇族》、《中國汽車工業史》、《城市私人汽車消費成本研究》、《汽車與近代中國社會》、《貴州文史天地》、《民國時期汽車行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