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沒有痛覺
美國研究人員說,魚或許因為腦的構造跟人類不同,或是缺少感官受體,所以不會感到疼痛。
威斯康辛大學動物系教授羅斯說,他用針在鱒魚的下巴注射強酸或是蜜蜂的毒液。但是,鱒魚似乎完全不受影響。
羅斯說,魚動過手術,或是被放生以後沒幾分鐘就能正常活動。顯然,魚是沒有痛感的。羅斯研判魚神經細胞裡的感官受體不夠,所以感覺不到痛。
他說,魚被釣到或是抓到會拼命想逃是因為不願意被束縛,並不是因為痛。
魚鉤鉤住魚嘴不會痛? 釣魚仍要守倫理
活生生的魚兒被魚鉤鉤住嘴巴、掙扎扭動的模樣,使許多人不敢跨出釣魚的第一步,也常遭動物權益團體抨擊為殘忍行為。但歐洲釣魚協會EAA最近提出一份最新調查報告,推翻了魚會痛的說法,這份研究指出,魚的大腦皮質不夠發達,根本不知道「痛楚」為何物!
此研究發表之後,一向講求人道立場的英國學者,馬上另提一份證據反駁,他們以實驗證實,把毒藥倒入魚嘴發現,有類似痛的生理反應。一場「子非魚,焉知『魚會痛』」跟「子非魚,焉知『魚不痛』」的辯論於焉展開,而釣魚倫理也在這樣的討論聲中逐漸被重視。
美國懷俄明州大學動物學家羅斯的研究成果認為,魚其實是不會感到「痛」的,因為魚類的腦部發育並不完全,腦部沒有用以感應痛楚的表皮層,所以牠們雖然會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但這種「反應」和「痛楚」的感覺,實際上是不相同的。
就好像一個病人在麻醉之後被送上手術台,他們的身體仍然會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但卻不會有「痛楚」的感覺。所以即使魚兒被魚鉤甚至魚叉攻擊,牠們都不會感到「痛楚」,這項消息,讓歐洲釣魚協會感到相當振奮,認為可以消除許多人不敢釣魚的疑慮。
主張實驗室裡寧可把魚弄死也不要活活解剖的人道主義國家英國,卻馬上提出一篇報告反駁,愛丁堡大學把有毒醋酸倒進紅鱒的嘴裡,馬上引起紅鱒類似痛苦的生理反應,因此BBC等報導,魚是有痛感的。
國內專門研究魚的味覺跟嗅覺的海大教授黃寶貴說,她比較支持美國專家的說法,認為魚被釣起,看起來痛苦,其實是無意識的反射而已,但很可惜國內沒有人進行過這樣的研究。
逢甲釣魚社游奕廷同學認為,不管魚痛或不痛,釣魚總是有些倫理要遵守。
目前國外推廣「即釣即放」釣魚十誡!「即釣即放」的好處是,魚的存活率高,多數人都愛用網袋,把釣起來的魚養在水中,待回程時再放生,往往造成魚隻驚嚇過度。幾條魚擠在小網袋中,也會因互相摩擦造成身上具保護作用的黏液流失而受傷,使得有些原本欲放生的魚提早玩完。因著這個觀念,現在也有人主張,只要拍照「存證」就可放生,不要把魚帶回家。
不過,因為釣了15年魚而對台灣生態相當關心的逢甲釣魚社前社長游奕廷認為,「即釣即放的觀念不能被神化」,國外釣魚精神跟倫理不能全盤移植到國內。
游奕廷說,像目前台灣吳郭魚、琵琶鼠等外來魚種已經嚴重威脅本土魚種,所以不能即釣即放,更不能這裡釣、那裡放,否則會過渡破壞整個生態環境。「直接打死埋起來,看似殘忍,對長遠生態來講卻是最好。」
因此與其主張即釣即放,游奕廷認為,不如先教用手抓魚的技巧,以往曾發生釣友要放生之前,太用力抓魚,導致魚內臟破裂,甚至方法不對,導致魚下巴脫臼的慘狀,游奕廷說,魚一旦受傷,再放回去也是必死無疑。
游奕廷以自身經驗認為,說釣魚殘忍,其實,「長期釣魚的人,才是最懂,也最關心魚類生態環境的人。」
威斯康辛大學動物系教授羅斯說,他用針在鱒魚的下巴注射強酸或是蜜蜂的毒液。但是,鱒魚似乎完全不受影響。
羅斯說,魚動過手術,或是被放生以後沒幾分鐘就能正常活動。顯然,魚是沒有痛感的。羅斯研判魚神經細胞裡的感官受體不夠,所以感覺不到痛。
他說,魚被釣到或是抓到會拼命想逃是因為不願意被束縛,並不是因為痛。
魚鉤鉤住魚嘴不會痛? 釣魚仍要守倫理
活生生的魚兒被魚鉤鉤住嘴巴、掙扎扭動的模樣,使許多人不敢跨出釣魚的第一步,也常遭動物權益團體抨擊為殘忍行為。但歐洲釣魚協會EAA最近提出一份最新調查報告,推翻了魚會痛的說法,這份研究指出,魚的大腦皮質不夠發達,根本不知道「痛楚」為何物!
此研究發表之後,一向講求人道立場的英國學者,馬上另提一份證據反駁,他們以實驗證實,把毒藥倒入魚嘴發現,有類似痛的生理反應。一場「子非魚,焉知『魚會痛』」跟「子非魚,焉知『魚不痛』」的辯論於焉展開,而釣魚倫理也在這樣的討論聲中逐漸被重視。
美國懷俄明州大學動物學家羅斯的研究成果認為,魚其實是不會感到「痛」的,因為魚類的腦部發育並不完全,腦部沒有用以感應痛楚的表皮層,所以牠們雖然會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但這種「反應」和「痛楚」的感覺,實際上是不相同的。
就好像一個病人在麻醉之後被送上手術台,他們的身體仍然會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但卻不會有「痛楚」的感覺。所以即使魚兒被魚鉤甚至魚叉攻擊,牠們都不會感到「痛楚」,這項消息,讓歐洲釣魚協會感到相當振奮,認為可以消除許多人不敢釣魚的疑慮。
主張實驗室裡寧可把魚弄死也不要活活解剖的人道主義國家英國,卻馬上提出一篇報告反駁,愛丁堡大學把有毒醋酸倒進紅鱒的嘴裡,馬上引起紅鱒類似痛苦的生理反應,因此BBC等報導,魚是有痛感的。
國內專門研究魚的味覺跟嗅覺的海大教授黃寶貴說,她比較支持美國專家的說法,認為魚被釣起,看起來痛苦,其實是無意識的反射而已,但很可惜國內沒有人進行過這樣的研究。
逢甲釣魚社游奕廷同學認為,不管魚痛或不痛,釣魚總是有些倫理要遵守。
目前國外推廣「即釣即放」釣魚十誡!「即釣即放」的好處是,魚的存活率高,多數人都愛用網袋,把釣起來的魚養在水中,待回程時再放生,往往造成魚隻驚嚇過度。幾條魚擠在小網袋中,也會因互相摩擦造成身上具保護作用的黏液流失而受傷,使得有些原本欲放生的魚提早玩完。因著這個觀念,現在也有人主張,只要拍照「存證」就可放生,不要把魚帶回家。
不過,因為釣了15年魚而對台灣生態相當關心的逢甲釣魚社前社長游奕廷認為,「即釣即放的觀念不能被神化」,國外釣魚精神跟倫理不能全盤移植到國內。
游奕廷說,像目前台灣吳郭魚、琵琶鼠等外來魚種已經嚴重威脅本土魚種,所以不能即釣即放,更不能這裡釣、那裡放,否則會過渡破壞整個生態環境。「直接打死埋起來,看似殘忍,對長遠生態來講卻是最好。」
因此與其主張即釣即放,游奕廷認為,不如先教用手抓魚的技巧,以往曾發生釣友要放生之前,太用力抓魚,導致魚內臟破裂,甚至方法不對,導致魚下巴脫臼的慘狀,游奕廷說,魚一旦受傷,再放回去也是必死無疑。
游奕廷以自身經驗認為,說釣魚殘忍,其實,「長期釣魚的人,才是最懂,也最關心魚類生態環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