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慧語 精英的時間

【洪蘭】 【2004/11/08 聯合報】

科技的發達帶來機會、資訊的「民主」,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運用任何方式獲取他所需的知識……精英的時間應該用在創造發明上,不該用在交通和填飽他的肚皮上……
一位耶魯大學的教授來我實驗室演講,講完後,全體同學去永和有名的「上海小館」聚餐,在福和橋上看到一起車禍,騎摩托車的與公車擦撞,人仰馬翻,書本散了一地,這位教授眼尖,一眼看到地上的原文書,覺得這個人應該是大學生而且還是個研究生,因為是最新版的封面,我告訴他,台北房租貴,學生住不起,必須過橋去到台北縣才有辦法,他很不解地問,難道你們沒有研究生宿舍?我苦笑說「有,但是很少,不足分配」。他正色說,全世界都在搶精英,因為這是個腦力競爭的世紀,研究生應該是最優良的腦(cream of the crop),他們的時間應該花在實驗室,不該花在交通上。我聽了不語,心想:他還不知道我們的研究生還得去做家教或到補習班兼課才可能生存哩!每天不知有多少國家的精英冒著生命危險穿梭馬路去掙錢,他們實在應該在實驗室中專心研究才對,這是腦力的浪費。我想起有位同事,多年辛苦培養出來的博士班學生在一場莫名其妙的車禍中喪生,心血白費的痛苦使他一下子蒼老了很多,精英的損失其實就是國家的損失。

時代的改變使累積財富的方法也不一樣: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歐美各國都在想盡方法引誘別國的精英來為自己服務。德國的移民法原來非常嚴峻,不肯隨便給公民權,很多外國人即使工作多年也只有居留權而無公民權,但是德國現在也在修改法律,開始讓專業人才申請公民,因為他們看到腦力的貢獻不是強迫可得之,擁有者必須心甘情願獻出才行,所以開始攏絡人才,近年來台灣人才流失嚴重,輸出的是我們的精英,進來的是勞工,長此以往,國力堪憂。

這一期的《科學人》有一篇文章引用左宗棠的話:人生讀書得力只有數年,十六歲以前知識未開,二十五歲以後雜事太多,不能專心,真正可以好好專心讀書的只有十六到二十五歲這一段期間。我看了心有戚戚焉。高中到大學畢業這段期間真是讀書的黃金時光,因為知識已開,世事漸懂,書中的道理開始可以逐漸體會,也就是說,開始可以「受教」。二十到三十歲是人生創造力的巔峰,很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科學家在三十歲以前的發明,我們很少看到中年才成名的科學家。只有建築例外,因為建築除了創作還要有人文修養,而人文素養只能從廣泛的閱讀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中去培養。反觀我們這一段期間的孩子讀的都是索然無味的教科書,完全不知道教科書之外還有浩瀚的書海可供自己選擇和遨遊。我們考試出題的方式更是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局限了他們的眼光。

這次去德國開會看到現在教育已走向e-learning,科技的發達帶來機會、資訊的「民主」,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運用任何方式獲取他所需的知識,這種「任何工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的虛擬化(virtual)將徹底改變教育政策。如果我們還停留學位與文憑主義,我們會被世界所淘汰。精英的時間應該用在創造發明上,不該用在交通和填飽他的肚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