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陝西省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
(轉載自BY Wang)
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現爲西安市臨潼區)西揚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時,無意中發現了秦兵馬俑。國家文物局委派陝西省組織秦始皇陵秦俑考古隊對其進行勘察和清理。1975年8月,國務院決定建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一號坑的發掘正在進行時,因施工又於1976年4至5月間先後探出了二、三號坑。1979年4月底,占地16000平方米的一號坑遺址大廳及一些輔助工程竣工。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對外展出。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則發掘出土並修復完整的秦陵銅車馬。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但此說有很大爭議。後世俗稱嬴政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他在13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重用李斯、尉繚,39歲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50歲出巡時駕崩。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君主專制制度,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統一中國後推行多項政策,例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當然還有頗具爭議性的「焚書坑儒」。
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百姓徭役甚重。
秦朝建立後所推行的政策及典章制度,對日後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說是廣泛而深遠。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創立者。
在中國歷史上,由於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幾乎歷代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視修建陵園。
秦始皇帝從13歲繼位後,就開始在驪山之麓爲自己修建陵墓。全國統一後,營建工程得以大規模進行。爲修築陵園所徵調的役夫徒隸竟達70餘萬人,前後經營38年之久。直到秦始皇帝死時,陵園工程尚未完全竣工。
秦始皇帝陵園的面積有56.25平方公里。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鬥,夯土築成。現存陵76米,陵基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就像一個金字塔形狀。圍繞封土堆,地面上原建有兩重南北向長方形城垣,內城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3870米。外城南北長216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6210米。城牆大多坍塌,僅存牆基,牆基寬約8米。內城和外城四面均有城門,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門,內城的東、西、南三面各有一門,北面二門。門上均有門闕建築。內外城的四角有角樓。內外城之間還發現有幾處大型宮殿建築遺址。秦始皇帝陵的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就有400多個。在這些陪葬坑中,有象徵皇室帝王乘輿的銅車馬坑;象徵皇帝涉獵遊玩之苑囿的珍禽異獸坑,象徵宮廷養馬的馬廄坑以及象徵秦王朝百萬雄師的兵馬俑,近年來,陵區內有50000餘件重要的歷史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如銅車馬、跽坐俑、樂府鍾、夔紋大瓦當等。
俑是古代用於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銅等作的象人的物件。
俑的質地以木質、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僕、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壓勝的神物。俑大多真實地類比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考見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資料。俑還可以反映出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準。
秦始皇兵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現代人。
秦俑大,首先是場面大,3座兵馬俑坑佈置在近2萬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觀地再現了秦國軍隊兵強馬壯的宏偉場面,如此巨大而又圍繞一個主題展現的藝術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次是形體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馬身高1.7米身長2米,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比秦俑更爲高大的陶俑。
秦俑多,是指數量多,三個坑出土近八千件陶俑、陶馬,這在世界雕塑史上可謂獨秀一枝。
秦俑精,是指對每件陶俑大到身體結構,小到頭髮、眉毛,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苟。
秦俑美,是指這些不同的陶俑中間有高大魁梧、氣宇不凡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武官,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可謂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樂各有其情,完全是當年秦軍將士的真實寫照。
將軍俑,大都身材高大魁梧,頭戴雙卷尾冠,足穿方口翹尖履,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魚鱗甲,或著長袍不披甲,長髯飄灑,昂首挺胸。有的顯得威武大度,雄風逼人,勃發出陽剛之氣;有的顯得滿腹韜略,氣宇軒昂,表現出儒將之風。
跪射俑大多數出土於二號坑。二號兵馬俑坑是一個多兵種的曲尺形軍陣,分陣心和陣表兩部分。陣心由八路身穿鎧甲的跪射俑組成。他們身穿齊膝長襦,外披鎧甲。頭綰圓形髮髻。雙目凝視前方,兩手做持弓弩狀。
二號兵馬俑坑除兵車和騎兵外,在第一單元內,還出土有332個弓弩兵,位於陣表的均爲立射俑,此俑爲不著鎧甲的輕裝步兵俑。在一個方陣中,要輪番射擊而不傷自己人,就會有立姿和跪姿兩種射擊方式。
軍吏俑,頭戴長冠,或穿戰袍,或披鎧甲,手執兵器,目光炯炯,神情嚴峻,表現出剛毅勇猛的性格。
騎兵鞍馬俑,一般立于馬前,一手牽繮繩,一手作提弓狀。騎兵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腰窄袖短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
鎧甲武士俑,披甲站立,或免冠,或頭戴軟帽,腿紮行滕,腦後綰六股寬辯行扁髻,個個神情嚴肅恭謹。
戰袍武士俑,免冠束髻,身穿短袍,挽弓挎箭。這種不戴頭盔,不著鎧甲的武士,更顯示出秦軍的英勇善戰和大無畏精神。
1978年6、7月間,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塚西側約20米處鑽探,當探鏟進入到地下7米左右深度時,碰到了堅硬的物體。一個金光閃閃的泡狀物體隨探鏟破土而出。根據其形狀和花紋,考古專家們立即斷定,這是一個金質的馬飾品,如果它是馬洛頭上的一個金泡,那麽,地下就可能埋有馬車。
經過進一步的勘測,更加明確地證實這是一處大型車馬陪葬坑,平面呈“巾”字形,長、寬各55米,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1980年11月初,考古工作者先在這個陪葬坑的北側試掘了一個角,一個月之後,當挖到7.8米深度時,沈睡了兩千多年的國寶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終於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它安臥在秦陵車馬坑北測的一個局部小坑內,此坑東西長7米,南北寬2.3米。
兩千多年前,這兩乘銅車馬原被放在一個長6.8米、寬2.1米及高2米類似大木箱的木槨中。由於年代太久,木槨腐朽,上面的土層坍塌下去,因此出土時,這兩乘銅車馬及車上的禦官俑都已經被壓成了碎片。考古工作者經過了精心的修復,才使它們基本恢復了昔日的風采。
一號銅車馬爲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爲橫長方形,寬126釐米,進深70釐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挂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釐米的銅禦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于車上。
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坐乘的車),車馬全長317釐米,高106.2釐米,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前後兩部分,前室爲禦手所居,內跽坐一禦官俑,後室爲主人所居。車輿內外繪有變形夔龍、夔鳳紋、流雲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
秦始皇塑像:果真如此乎?有何考據?
陶俑剛出土的本來面目
陶俑剛出土的本來面目
清理後的陶俑面貎
一號展廳外觀
秦兵馬俑一號坑大廳:篆書
一號坑全貌之一
一號坑全貌之二
執干戈以衛社稷。怎的會赤手空拳?戈矛想是鏽蝕掉了。
歷史凝固的一刻:秦王一統天下。
古今俯仰對峙
與黃土共長眠的陶俑
請細看兩隊陶俑中間長方形凹坑:那是後人墓穴。 當時怎知竟與秦王冥軍為鄰?
黃土之中的歷史車輪遺跡
兵馬俑面貌迥異,証明係由一龐大工匠群體製作。
個個關中彪形大漢
戰車挽馬之尾,井然有序。否則易與輓具糾纏,十分危險。
一號廳有屋漏跡象,不知何故。
秦兵馬俑三號坑遺址: 三號坑是中軍指揮之地,規模最小,現已全部發掘完畢。
中軍指揮車位置。據說,車已經爛掉。
三號坑內中軍指揮官的護衛們
秦兵馬俑二號坑遺址大廳: 二號坑是一個混合編組軍陣,其中有弩兵、車兵、步兵及騎兵。其發掘工作開始未久,若干俑坑尚可見挖掘用之器械。
二號坑全貌:上層波狀物,乃當年坑頂苫蓋木料遺跡。
遺跡空空,似尚未發掘,徒令觀者狐疑。
正在清理中的俑坑
施 工 現 場
專櫃陳列之兵馬俑:此乃鼎鼎大名的跪射俑;陝西省並以之作為旅遊標誌。
並非偷拍美女!此乃供遊客拍攝陶俑的 巨型背景照,一次收費十元。
古今中外成一體,男女老少總相宜
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館
銅車馬簡介:仿古簡冊
雄壯驃悍的銅馬
銅車馬大廳外景
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現爲西安市臨潼區)西揚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時,無意中發現了秦兵馬俑。國家文物局委派陝西省組織秦始皇陵秦俑考古隊對其進行勘察和清理。1975年8月,國務院決定建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一號坑的發掘正在進行時,因施工又於1976年4至5月間先後探出了二、三號坑。1979年4月底,占地16000平方米的一號坑遺址大廳及一些輔助工程竣工。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對外展出。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則發掘出土並修復完整的秦陵銅車馬。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但此說有很大爭議。後世俗稱嬴政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他在13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重用李斯、尉繚,39歲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50歲出巡時駕崩。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君主專制制度,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統一中國後推行多項政策,例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當然還有頗具爭議性的「焚書坑儒」。
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百姓徭役甚重。
秦朝建立後所推行的政策及典章制度,對日後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說是廣泛而深遠。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創立者。
在中國歷史上,由於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幾乎歷代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視修建陵園。
秦始皇帝從13歲繼位後,就開始在驪山之麓爲自己修建陵墓。全國統一後,營建工程得以大規模進行。爲修築陵園所徵調的役夫徒隸竟達70餘萬人,前後經營38年之久。直到秦始皇帝死時,陵園工程尚未完全竣工。
秦始皇帝陵園的面積有56.25平方公里。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鬥,夯土築成。現存陵76米,陵基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就像一個金字塔形狀。圍繞封土堆,地面上原建有兩重南北向長方形城垣,內城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3870米。外城南北長216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6210米。城牆大多坍塌,僅存牆基,牆基寬約8米。內城和外城四面均有城門,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門,內城的東、西、南三面各有一門,北面二門。門上均有門闕建築。內外城的四角有角樓。內外城之間還發現有幾處大型宮殿建築遺址。秦始皇帝陵的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就有400多個。在這些陪葬坑中,有象徵皇室帝王乘輿的銅車馬坑;象徵皇帝涉獵遊玩之苑囿的珍禽異獸坑,象徵宮廷養馬的馬廄坑以及象徵秦王朝百萬雄師的兵馬俑,近年來,陵區內有50000餘件重要的歷史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如銅車馬、跽坐俑、樂府鍾、夔紋大瓦當等。
俑是古代用於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銅等作的象人的物件。
俑的質地以木質、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僕、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壓勝的神物。俑大多真實地類比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考見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資料。俑還可以反映出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準。
秦始皇兵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現代人。
秦俑大,首先是場面大,3座兵馬俑坑佈置在近2萬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觀地再現了秦國軍隊兵強馬壯的宏偉場面,如此巨大而又圍繞一個主題展現的藝術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次是形體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馬身高1.7米身長2米,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比秦俑更爲高大的陶俑。
秦俑多,是指數量多,三個坑出土近八千件陶俑、陶馬,這在世界雕塑史上可謂獨秀一枝。
秦俑精,是指對每件陶俑大到身體結構,小到頭髮、眉毛,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苟。
秦俑美,是指這些不同的陶俑中間有高大魁梧、氣宇不凡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武官,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可謂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樂各有其情,完全是當年秦軍將士的真實寫照。
將軍俑 |
跪射俑 |
立射俑 |
軍吏俑 |
騎兵鞍馬俑 |
鎧甲武士俑 |
戰袍武士俑 |
1978年6、7月間,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塚西側約20米處鑽探,當探鏟進入到地下7米左右深度時,碰到了堅硬的物體。一個金光閃閃的泡狀物體隨探鏟破土而出。根據其形狀和花紋,考古專家們立即斷定,這是一個金質的馬飾品,如果它是馬洛頭上的一個金泡,那麽,地下就可能埋有馬車。
經過進一步的勘測,更加明確地證實這是一處大型車馬陪葬坑,平面呈“巾”字形,長、寬各55米,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1980年11月初,考古工作者先在這個陪葬坑的北側試掘了一個角,一個月之後,當挖到7.8米深度時,沈睡了兩千多年的國寶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終於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它安臥在秦陵車馬坑北測的一個局部小坑內,此坑東西長7米,南北寬2.3米。
兩千多年前,這兩乘銅車馬原被放在一個長6.8米、寬2.1米及高2米類似大木箱的木槨中。由於年代太久,木槨腐朽,上面的土層坍塌下去,因此出土時,這兩乘銅車馬及車上的禦官俑都已經被壓成了碎片。考古工作者經過了精心的修復,才使它們基本恢復了昔日的風采。
一號銅車馬爲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爲橫長方形,寬126釐米,進深70釐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挂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釐米的銅禦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于車上。
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坐乘的車),車馬全長317釐米,高106.2釐米,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前後兩部分,前室爲禦手所居,內跽坐一禦官俑,後室爲主人所居。車輿內外繪有變形夔龍、夔鳳紋、流雲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
秦始皇塑像:果真如此乎?有何考據?
秦始皇兵馬俑,1974年發現,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博物館中有三個展廳。1號坑最早建立,面積最大,約合兩個足球場大小,兵俑約6000,列為11方陣,至為壯觀。兵馬俑係按照頭部、軀幹、下肢三部,分別製作及燒焙,然後再組裝及著色;其生產程序宛若現代工業之生產線運作。據考證,秦弩之產製,亦復如是,此由其部件之可置換性,足資証明。兩千多年以前先民便有如此工藝水平,殊屬不易。
兵馬俑下葬過程如下:先按陣勢大小挖坑,然後將陶俑抬進坑內依兵種列陣,如弩兵、步兵、車兵、騎兵等。坑頂用木料搭架,上鋪草席之類苫蓋物再覆土,最後封蓋。坑內有木柱支撐頂部橫樑。據考證,兵馬俑之製作耗時達40年,動員民工近70萬人,勞民傷財,此所以暴秦二世而亡原因之一。
楚霸王項羽兵進咸陽後火焚秦陵,導致俑坑崩塌。若干倖免者,後因地下水多年浸蝕,亦次第塌陷。故當出土之時,陶俑多已成為碎片;迄今僅發現一具完好無缺者,即是著名的跪射俑。出土陶俑本係彩色,但在接觸空氣後氧化而褪色,以致世人所見陶俑悉為本色。考古出土文物因氧化而褪色,乃常見現象,迄今尚無有效防治之法。
兵馬俑下葬過程如下:先按陣勢大小挖坑,然後將陶俑抬進坑內依兵種列陣,如弩兵、步兵、車兵、騎兵等。坑頂用木料搭架,上鋪草席之類苫蓋物再覆土,最後封蓋。坑內有木柱支撐頂部橫樑。據考證,兵馬俑之製作耗時達40年,動員民工近70萬人,勞民傷財,此所以暴秦二世而亡原因之一。
楚霸王項羽兵進咸陽後火焚秦陵,導致俑坑崩塌。若干倖免者,後因地下水多年浸蝕,亦次第塌陷。故當出土之時,陶俑多已成為碎片;迄今僅發現一具完好無缺者,即是著名的跪射俑。出土陶俑本係彩色,但在接觸空氣後氧化而褪色,以致世人所見陶俑悉為本色。考古出土文物因氧化而褪色,乃常見現象,迄今尚無有效防治之法。
陶俑剛出土的本來面目
陶俑剛出土的本來面目
清理後的陶俑面貎
一號展廳外觀
秦兵馬俑一號坑大廳:篆書
一號坑全貌之一
一號坑全貌之二
執干戈以衛社稷。怎的會赤手空拳?戈矛想是鏽蝕掉了。
歷史凝固的一刻:秦王一統天下。
古今俯仰對峙
與黃土共長眠的陶俑
請細看兩隊陶俑中間長方形凹坑:那是後人墓穴。 當時怎知竟與秦王冥軍為鄰?
黃土之中的歷史車輪遺跡
兵馬俑面貌迥異,証明係由一龐大工匠群體製作。
個個關中彪形大漢
戰車挽馬之尾,井然有序。否則易與輓具糾纏,十分危險。
一號廳有屋漏跡象,不知何故。
秦兵馬俑三號坑遺址: 三號坑是中軍指揮之地,規模最小,現已全部發掘完畢。
中軍指揮車位置。據說,車已經爛掉。
三號坑內中軍指揮官的護衛們
秦兵馬俑二號坑遺址大廳: 二號坑是一個混合編組軍陣,其中有弩兵、車兵、步兵及騎兵。其發掘工作開始未久,若干俑坑尚可見挖掘用之器械。
二號坑全貌:上層波狀物,乃當年坑頂苫蓋木料遺跡。
遺跡空空,似尚未發掘,徒令觀者狐疑。
正在清理中的俑坑
施 工 現 場
專櫃陳列之兵馬俑:此乃鼎鼎大名的跪射俑;陝西省並以之作為旅遊標誌。
並非偷拍美女!此乃供遊客拍攝陶俑的 巨型背景照,一次收費十元。
古今中外成一體,男女老少總相宜
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館
銅車馬簡介:仿古簡冊
雄壯驃悍的銅馬
銅車馬大廳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