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絕不與兒女談錢

近日,知名美國音樂製作人、艾美獎(美國電視界最高獎項)獲得者彼得·巴菲特在他的《人生由你打造》一書中,以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即使他的爸爸是「股神」沃倫·巴菲特,他依舊「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彼得·巴菲特

彼得生於1958年5月,他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當時巴菲特已經事業有成,家境優裕,家裡有豐富的藏書,還有鋼琴等樂器。

三個孩子和母親在一起
讓父母感到吃驚的是,小彼得六七歲時,就對音樂如癡如醉。他的樂感非常強,心情不佳時,並不哭鬧,而是走到鋼琴前,彈奏一曲,輕快的旋律被他彈得像哀樂,家人常常聽到音樂,就能判斷他的心情。

巴菲特全家福
讓父母感到吃驚的是,小彼得六七歲時,就對音樂如癡如醉。他的樂感非常強,心情不佳時,並不哭鬧,而是走到鋼琴前,彈奏一曲,輕快的旋律被他彈得像哀樂,家人常常聽到音樂,就能判斷他的心情。

彼得小時候就感受到父親的辛勞。「他每週要工作6天半,我想,要刻苦讀書,不要給父親增加麻煩。」

1997年巴菲特與妻子蘇珊和女兒
小學四年級時,學校舉辦了一次飛機模型比賽,為了參賽,彼得到父親的公司做了15天「清潔工」,用這筆收入為自己購買了一架飛機模型。

「父親經常引述的一句話是:‘有能力的父母應該給子女一筆能夠做事,但不足以遊手好閒的財產’。有個良好的開端總是好事,但讓子女習慣於靠伸手要‘免費票’就是害人、幫倒忙。」

巴菲特與蘇珊·湯普森
19歲那年,彼得得到一筆不算多的財產。這是來自於出售一處農場的收益,並轉換成了他父親旗下公司的股份。「我變賣了手裡的股票,得到了約9萬美元。

小兒子彼得頗具藝術家的氣質
如果,我什麼也不做,那麼現在股票的價值應該有7200萬美元了。」當時,彼得還是一名斯坦福大學的在校生。「很多人認為我瘋了,但是我用積蓄購買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時間。」

巴菲特的妻子蘇珊·湯普森
彼得退了學,用這筆錢開始了他的音樂之路。他忐忑不安地與父親談了從事音樂事業的打算。「父親以他的習慣,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

直到有一天,他對我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一件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畫上幾筆。’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現在仍覺得很珍貴。父親的事業如此成功,卻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並論,平等看待。」

在彼得印象中,父親「在金錢方面管得很嚴」。孩子們很小就知道,要從父親那裡獲得精神支持很容易,金錢支持幾乎不可能。從小,姐弟三個的零花錢都是以「貸款」形式獲得的。

作為備受父母疼愛的小兒子,彼得沒得到任何優待,他至今記得掙到第一筆錢的感受:「第一次配樂,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內心很焦慮、苦悶。當我拿到100美元的稿費時,我哭了。我將這100美元放在鏡框裡,掛在牆上,每天看到它,就給了自己一種動力。」

彼得·巴菲特和妻子珍妮佛·巴菲特
在彼得30歲時,他再一次感受到父親的「吝嗇」。那時,事業小有所成的他想買套大房子,希望父親能借給他一部分錢。巴菲特卻以「我們父子不要談錢」這樣的理由拒絕了。

彼得很生氣,轉而去銀行貸款。後來他才明白父親的用意,「如果父親真給了我錢,我反而沒有機會體會到靠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就感。我認為這是他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1991年,彼得導演的影片《與狼共舞》,獲得了第六十三屆奧斯卡最佳音樂和最佳音響獎。

2008年,巴菲特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聽了兒子的音樂會。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是來看看我(給兒子)的鋼琴課投資,得到了什麼。」台下掌聲雷動。

彼得·巴菲特和妻子珍妮弗·巴菲特在北京
「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這是父母的財產無法給予的。經濟浪潮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定的貨幣,它永遠不會貶值、破產,並為我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在「股神」巴菲特的詞典裡,從來沒有出現過「富不過三代」這樣的字眼,因為他不曾考慮過要把家產留給自己的孩子。

巴菲特宣佈捐款決定後與蓋茨夫婦合影
「父親百年之後將把所有的資產捐給慈善機構。他的價值觀就是熱愛生命,做一些對他人有幫助的事情,而不是僅僅追逐個人利益。」

巴菲特和大女兒蘇珊
巴菲特的3個孩子受父親影響,熱心公益,把錢看得很淡。他們過著舒適、但絕不奢侈的生活,並在自己的基金會中賣力地工作。

彼得的大姐蘇珊,在奧馬哈經營一家毛衣編織廠,同時打理自己名下的基金會。蘇珊的基金會關注女性生育健康和家庭規劃;

哥哥霍華德的基金會已經向40多個國家捐款,尤其關注對非洲的保護和建設;

彼得·巴菲特與非洲貧困兒童在一起
而彼得的基金會則重點在援建西非國家兒童教育等慈善事業上。

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
彼得在書中寫道,父母傳給他唯一「真正的東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其實,這是已經在巴菲特家族傳承三代的「祖訓」了。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
巴菲特的父親曾擔任4屆國會議員,行事作風相當保守沉穩,他沒有給過初進金融圈的巴菲特什麼財力幫助,卻在精神和思想上給了他莫大的支持。

他的言傳身教對巴菲特影響很大。在巴菲特成為世界級富豪之後,依然對父親充滿感佩之情。如今,他又把這個家訓傳給了下一代。

巴菲特至今還住在這棟50多年前用3萬多美元買下的老房子裡
「爸爸曾告訴我,生下來嘴裡就含著一個銀勺的人,最後可能變成背上紮著銀匕首的人,因為他們容易產生權力感而鮮有成就。」

作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彼得清醒、自立,他對財富、成功的認識以及回饋社會、承擔責任的理念,給了華人剛剛成長起來的「富二代」們,再好不過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