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個細緻的社會,一定是從人文素養開始。

曾經有一所小學教導學生如何去欣賞人生裡藝術中的沉靜與美好,如果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這個社會,他們會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那就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

台灣社會是一個過動的社會,任何事情發生馬上引起騷動。但人一盲目追逐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更不可能將自己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而要培養優雅的氣質,首先就必須學會「安靜」。

有一次我在廣播中聽到一位主持人訪問某溝通專家,專家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做「73855」,什麼是73855呢?他說根據研究,我們在第一次認識一個人的時候,聽他說話的內容佔了百分之七,他的外表、服裝佔了百分之三十八,氣質佔百分之五十五,也就是說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你的氣質、第二是你穿了什麼、第三才是你說了什麼。這理論雖然不見得完全正確,但的確也點出當我們站在別人面前,第一個散發出來的就是氣質,而氣質來自於內在的涵養。
我們英文不好,有英文補習班;電腦不會,有電腦研習營;但是如果意識到氣質不夠優雅,很多人就傻了眼,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才好。

就從學習安靜開始

其實,培養優雅的氣質首先必須學會「安靜」。


我常覺得:台灣社會是一個「過動」的社會,任何事情發生馬上引起騷動,好像每一個人都深怕自己漏掉了什麼,因此我們看新聞需要掌握每一分鐘的動態,一個小小的緋聞,你希望有SNG現場的連線報導,看完一堆call in節目的深度討論,接著又看各雜誌的挖掘內幕,就是怕自己有哪一個環節不知道,害怕自己與這個社會的話題脫節。因為充滿了資訊恐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逐「即時」的訊息,人一盲目追逐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更不可能將自己浮躁的心沉澱下來。

《大學》中有一段話應該可以算是最精闢的見解:「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得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從精神教育扎根
我常想:在現今台灣的社會裡,要讓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如果這個滿足的要求來自於「物質」,那麼在今天的經濟狀況下,真的很難;但是如果我們從小就培養「精神」層面的需求,讓每一個孩子從小就懂得音樂、懂得繪畫,或是喜歡看書,讓一個計程車司機下班後願意回家聆聽欣賞一張音樂CD、讓一個泥水工在假日之時用彩筆畫出他的生活環境,如果可以從這方面著手,不論職業高低、不論薪資多寡,用最少的金錢,就可以讓大家都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得到滿足。
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領導階層、社會教育各界必須要有這樣的體認,願意以身作則、願意站在高處呼籲,撇開一些利害關係,回到一個安靜的精神層次;儘管看不到立即的價值,但是在無形中,每一個人都獲得了無價的資產。

台東縣卑南鄉的利嘉部落有一所美麗的國小,只有六個班級、一百個學生,這所日據時代即已成立的國小,老樹成林、綠草如茵,甚至連階梯都是以石板堆砌而成。它優美的風光,吸引了很多的觀光人潮。

但讓我感動的是:利嘉國小校長張中元說,利嘉國小的學童都是卑南族原住民,所以校方不希望給同學過多沈重的課業壓力,而朝「生活教育」與「情感教育」發展,每個小朋友都可以發揮專長,在校園中舞蹈、歌唱,留下美麗的童年回憶。每天中午休息時間,學校會播放古典音樂讓同學們欣賞。張校長不但首開先例,派學校老師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而每年年底,梅花綻開,一場露天音樂會就在梅樹下舉行,這場「梅花音樂季」的情境教育吸引的不只是小朋友們,還有利嘉社區的民眾,以及聞訊而來的遊客。此外,利嘉國小的廁所裡也變成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畫畫的空間,讓廁所就像美術館般的美麗。

任職教育界二十七年,且始終在原住民學校服務的張校長說,他希望他的學生們在學校期間能學到兩樣事情:一是懂得凡事感恩,二是懂得提昇自己的人文藝術素養。

這些教育都不是有形的,不會出現在聯考成績單上。這些原住民的孩子們將來或許會成為社會的棟樑,或許只是在基層默默服務的百姓,我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有一點是清楚明白的:就是將來這群孩子們會永遠記得,曾經有一所小學校教導他們如何去欣賞人生裡藝術中的沉靜與美好,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這個社會,他們會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那將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教育,除了教導知識,不就是要教導孩子們感恩與人文嗎?難道還有其他更偉大的目的嗎?

一個細緻的社會,一定是從人文素養開始。如果我們愛這片土地、對我們的社會有所期待,我們要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我們要給我們的孩子什麼樣的環境?我們該期許,台灣不只是經濟起飛,人文更要起飛。

其次,現代人都太重視每一件事情「立即性」的效果,希望可以「七天學好英文」、「半年讓你成為千萬富翁」,什麼事情都要越快越好,但是我們都忽略了,其實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有「結果」的。

我們培養對藝術的欣賞、對美的事物的喜愛,你怎麼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到「結果」?朱光潛先生有一句話讓我非常認同,他說:「美感的世界是一個純粹意象的世界,欣賞藝術是從有實用的世界走向一個理想的世界,也就是沒有利害關係的世界。」沒有錯,當每一件事情都有利害的時候,你怎麼能有平靜的心靈去欣賞它?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應該有一些事情,是超越利害關係的、是不求回報的,這樣我們才能從另外一個領域去發現我們自己,找到可以讓自己安靜的境域。

這是修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