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緬甸遠征軍 值得一看的老照片



70年前,一支中國軍隊主動出國進入緬甸作戰。他們衣衫襤褸,他們裝備落後,被英美嘲諷為「乞丐軍隊」。然而這已經是這個國家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他們就是中國遠征軍。英美認為他們在日軍面前將仍然不堪一擊。此後他們經歷過慘敗,最終也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在三年的作戰中,他們已經拿生命賦予了這個國家新的尊嚴,讓全世界改變了對中國軍人,乃至中國的看法。

今天,昨天,始終有一面先輩的旗幟。

這套圖片主要選自由章東磐主編,漢唐陽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家記憶》以及《國家記憶二》兩書。《國家記憶》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數萬張戰爭影像資料中,精選最有代表意義和表現力的數百張圖文彙集成書。這些圖片也主要由當時在中緬印戰場的美軍通信兵第164照相連所拍攝,真實再現了中國遠征軍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的面貌。

編輯/陳鶤 馮家傑


1942年初,日軍入侵緬甸,印度受到威脅,英國在遠東的形勢變得相當危急。應英國政府要求,1942年2月,為了保衛中國唯一的生命線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趕赴緬甸作戰。圖為1945年1月31日拍攝的滇緬公路。


1942年2月,中國軍隊第5軍,第66軍,第6軍10萬大軍開進緬甸。圖為1942年初開赴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


1942年3月,日軍2個步兵大隊將7000多英軍包圍在仁安羌,英軍告急,中國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連夜增援,擊退日軍,救出被圍英軍。仁安羌大捷,不僅使遠征軍,也使中國在國際上取得了良好的聲譽。圖為1942年5月31日正在攻擊仁安羌的日軍,背後是仁安羌地區所樹立的油井井架。 。


隨著日軍不斷向緬甸增兵,並且中英軍隊配合混亂,英軍急於向印度撤退。戰況急劇惡化,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開始向雲南和印度撤退。圖為1942年5月正在緬甸叢林中帶隊行走的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前方第一人)。


1942年8月,進入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等部隊進入印度蘭姆伽訓練中心,接受美國教官的訓練,換裝美式裝備。圖為1942年10月史迪威向已經撤退到印度的中國軍隊講話。


美國飛機從中國內地向印度蘭姆伽基地運送來大量中國士兵,以補充中國駐印軍。他們脫掉了身上破爛的中國軍裝,換上了美軍為他們配備的全套新軍裝。這些中國士兵將和已在蘭姆伽的中國軍隊,組成了中國駐印軍新編第1軍和新編第6軍,後來這2支部隊全都入列國軍5大主力。


史迪威將軍力主由美國出資、出裝備,在印度訓練的新1軍和新6軍,稱為“中國駐印軍”,同時在滇西裝備訓練30個師的部隊稱為中國遠征軍,以便適時反攻緬甸。圖為1943年11月27日,在中美訓練營,中國士兵正在練習實彈射擊。美軍通信兵(U.S. Army Signal Corps)拍攝。


為了轟炸日本本土和支援中國軍隊抗戰,美軍航空兵逐漸進駐中國。圖為1943年6月30日,在中國西南某美軍機場,美軍中尉伯奇正在和他的中國戰友一起向襲擊機場的日軍飛機射擊。


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這次會議由羅斯福提議確定了從印度經緬甸向中國方向反攻,將日軍逐出緬甸,恢復與中國的陸上交通的方案。《開羅宣言》莊嚴宣告,「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及使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美軍通信兵拍攝。


在中國雲南,大批中國軍隊中的精銳部隊集結到這裏,準備接受美國援助和軍事訓練,他們將從雲南出發與從印度出發的中國駐印軍一起夾擊緬北滇西的日軍。圖為1名中國遠征軍號兵在一座古墓頂上吹響起床號,呼喚戰友們起床,為了早日戰勝日軍而開始新一天的訓練。美軍通信兵拍攝。


美軍教官在中國雲南設立了中美訓練中心,主要訓練部隊副團長以下的營連排級幹部,地址設在昆明附近,主要有步兵,參謀,通訊,工兵,炮兵訓練班。一般訓練時間為6周。1943年,1944年先後訓練約1萬人,其中也包含一些士兵。圖為1944年2月12日,美軍教官在訓練中國士兵快速躲避空襲的技巧。攝影師:上等兵 寇科瑞克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在雲南的中美訓練中心步兵訓練班,在學制六周的訓練中,主要是兩周兵器訓練,兩周射擊訓練和兩周戰術訓練。圖為1944年3月,中美訓練中心的戰術訓練課,機槍手在射擊真人大小的模擬靶,在旁邊美軍還設置了炸藥爆破,增加實戰真實感。


1943年12月16日,在印度蘭姆伽訓練營,美軍教官在指導中國官兵使用布倫式機槍。圖前為美國教官施瓦茨上等兵和學員吳子興上校。美軍通信兵拍攝。美國國防部公共資訊局准予公開。


1944年5月20日,中國遠征軍在雲南大屯的美軍司令部基地,接受在炮火下通過鐵絲網的訓練。這個訓練科目體現了美軍注重模擬性實戰和通過實彈演練讓士兵克服心理障礙的比較先進的訓練方法。這些學員學成後,回到遠征軍各部隊再教給士兵們美軍的步兵技能。


因為在抗戰當中,中國軍隊缺乏反坦克武器,在面對日軍戰車時無能為力,造成很大損失,所以美軍對於加強中國軍隊反坦克能力比較看重。圖為1944年5月2日,美軍鐘斯中尉在指導中國士兵使用反坦克槍。國民黨資訊部官方照片。


在雲南,中國遠征軍第9集團軍司令關麟征在195師視察士兵練習拼刺刀。關麟徵用兵以穩,准、狠著稱,在國軍當中也是一員名將。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發佈。


1945年4月18日,美軍詹姆士上等兵在向中國第13軍第276團的官兵們展示火箭筒的使用方法。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隨著美國B-29型戰略轟炸機來華,在眾多中國勞工和婦女兒童在加班加點修建成都的新津機場。全國上下大約有30萬民工參與機場修築工程,這些機場是由中美兩國工兵規劃設計的,以建立攻擊日軍的空軍基地。


1944年11月22日,在美軍第20航空隊的中國成都基地,1名中國士兵在1架名為「頂好(DINGHAO)」的B-29型戰略轟炸機前執勤。


1943年4月12日,一群美國空軍的士兵在和一群孤兒玩騎大馬的遊戲。從左起分別是斯美特中尉,懷特軍士,布蘭甯軍士,威廉.德軍士和包爾頓中士。


由於缺乏現代化泵油設施,中國地勤人員必須先將汽油從油罐倒入5加侖油箱中,然後再由人工灌進轟炸機巨大的油箱裏。圖為1944年9月13日,中國士兵在機場使用最原始的方法給1架美軍B-29型戰略轟炸機加油。


圖為雲南省南部怒江前線駐守的中國士兵們從伙食桶裏盛飯,這是由後勤伙食人員送到前沿陣地的。這裏是中國軍隊發動的滇西大反攻戰役的最前線,這場戰役也是爭奪滇緬公路控制權大攻勢的一個組成部分。


1944年6月4日,在怒江前線惠通橋上方的永闊山,中國遠征軍司令衛立煌上將(沒有戴軍帽者),第53軍軍長周福成中將以及隨從在吃午飯。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發佈。


在滇西戰場,橫檔在中國遠征軍前的第一道障礙就是日軍的松山要塞。圖為1944年6月22日,向日軍發動衝鋒的中國遠征軍士兵。


1944年8月29日,在松山前線,中國士兵在戰鬥結束後搜索日軍的一處炮兵陣地。在圖中的這處堡壘中,只發現了1具日軍的屍體。


松山大戰,中國遠征軍在陡峭的山崖上艱難向上攀爬攻擊日軍陣地,但是遭到日軍機槍正面,側面交叉火力打擊,損失慘重。圖為從怒江前線被擔架抬下來的中國傷兵。


美軍第14航空隊在飛機裏鋪滿了稻草,用來把在前線負傷的中國士兵空運到後方軍醫院。


1944年8月20日,中國遠征軍工兵在美軍的幫助下在松山主峰日軍工事下挖掘地道,在地道終端埋放6000磅炸藥,一舉摧毀了日軍據點。圖為1944年9月18日,中國士兵在爆炸後形成的彈坑進行搜索。Y部隊參謀部公關辦公室照片。


松山戰役,中國遠征軍24000人投入戰鬥,傷亡7763人,日軍1250餘人,只9人倖存。圖為1944年9月3日,一名持槍的中國士兵看押兩名在中國遠征軍攻克松山後負傷被俘的日軍士兵。美軍通信兵拍攝。


松山戰役進行的同時,在龍陵中日雙方也爆發持續激戰。圖為中國騾馬運輸隊正在將榴彈炮運往龍陵前線。美軍通信兵拍攝。戰爭資訊辦公室發佈。


1944年11月9日,暴雨沖毀了中國境內的滇緬公路,中國民工正在奮力拖拽被陷入泥坑的美軍卡車。攝影師:奎德。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4年10月12日,在怒江前線的滇緬公路上,美軍聯絡組的無線電員正在操作無線電,引起了一名中國小孩的好奇。攝影師:二等兵 哈特菲爾德。美軍通信兵拍攝。


松山,龍陵,騰沖是日軍在緬北三大玉碎戰,雖然日軍被全殲,但是強攻日軍堅固要塞的中國遠征軍也幾乎流盡了血。圖為1944年9月4日,在中國遠征軍第53軍即將向騰沖日軍發起衝鋒前,美軍聯絡組把自己的鋼盔送給中國士兵。這些鋼盔將優先配備給衝鋒在最前邊的士兵。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4年8月1日,中國遠征軍第53軍第116師第346團在騰沖的街頭陣地,中國士兵正在使用火箭筒攻擊日軍。攝影師:麥克溫。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發佈。


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解放騰沖,1名中國士兵從日軍屍體上拿下1面日本旗。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4年10月4日,嚴重受傷的中國士兵在騰沖的一個臨時救助站裏等待救治。


1944年10月4日,雲南騰沖,1名中國士兵在使用火焰噴射器攻擊日軍碉堡。Y部隊參謀部公關辦公室照片。


1944年10月6日,中國士兵在佈滿廢墟的騰沖街道上搜索殘餘日軍。


1944年10月14日,經過5個星期激烈的戰鬥,遠征軍在付出上萬人的傷亡後終於解放騰沖,騰沖也成為了第一座中國軍隊從日軍手中通過強攻解放的城市。圖為1個小女孩用扁擔挑著她全部的家當回到已經被戰火變成一片廢墟的家。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發佈。


1944年10月14日,中國遠征軍剛剛經歷了傷亡18000人的艱苦戰鬥收復了滿目蒼夷的騰沖。圖為一位中國農民在向美軍士兵借火。美軍通信兵拍攝。


滇緬戰場,日軍抵抗頑強,中國遠征軍傷亡很大,戰況非常激烈,為此中國方面決心將最精銳的第200師投入戰場。圖為1944年9月15日,中國雲南驛機場,中國軍隊精銳的第5軍第200師士兵登上C-47型運輸機,他們的腳是膠鞋,而不是普通中國軍隊的草鞋,他們代表了中國軍隊中的精銳力量,穿膠鞋在其他盟軍面前會好看一點。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4年10月1日,美軍達維斯上等兵在向中國士兵分發膠鞋。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早在1943年10月,在印度的中國駐印軍就從緬北向日軍發動了大反攻,行動代號是人猿泰山。1944年12月11日,在緬甸八莫,中國駐印軍第3榴彈炮營第9連正在向日軍陣地開火。攝影師:萊普尼茨。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4年3月31日,在緬甸北部的胡康河谷,1名美軍士兵給1名中國傷兵點煙。在胡康河谷,中國駐印軍幾經血戰重創了日軍第18師團。


中美聯軍用砍刀在緬甸的崇山峻嶺綿延600英里的密林中砍出一條路來向密支那發起進攻。經過11周殘酷的密支那攻擊戰,中國駐印軍和美軍以傷亡6000多人的慘重代價,才艱難啃下了日軍的所有堡壘。圖為1945年2月10日,緬甸密支那一座佛塔前,2名美軍士兵在一座泥土加草根堆成的墳前鮮花致敬,那裏埋葬著他們的中國戰友。攝影者:約翰.加德曼。美國戰爭資訊辦公室照片。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1944年12月16日,中國軍隊攻克八莫後24小時,中國駐印軍新1軍新38師的士兵在吃飯。攝影師:萊普尼茨。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發佈。


在緬甸列多公路上,1名中國駐印軍獨立第1個團(原為駐印軍直屬化學團)的士兵攜帶著受傷的野猴在行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配屬美軍火神特種部隊作戰。(該部隊還要美軍第475步兵團)。


1944年12月25日,在戰鬥間隙,中國士兵在用竹筒做成的淋浴管下洗澡。攝影師:上等兵,喬治.寇科瑞克。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在列多公路旁的一座康復營,史迪威將軍向一群中國殘疾軍人脫帽致敬。這些傷殘軍人將在這裏學習編織,鐵匠等職業技能以便脫下軍裝,重返社會。美軍通信兵拍攝。美國戰爭資訊辦公室發佈。


1945年1月23日,在緬甸南坎以東20英里的木司,中國駐印軍新1軍的士兵與中國遠征軍士兵相遇。中國遠征軍的被服是國內供應,而中國駐印軍的被服是美國供應的。圖為中國駐印軍新1軍新38師第113團的士兵打開美制食品與中國遠征軍第53軍第116師的士兵分享。攝影師:懷特。


1945年1月22日,中國駐印軍新1軍新38師第113團與中國遠征軍第53軍第116師在緬甸木司會師,一同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旗。攝影師:懷特。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5年2月26日,中國駐印軍第50師副師長正在命令1個偵察排前出巡查。攝影師:謝瑞爾。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5年2月24日,緬甸戰事大局已定,中國駐印軍坦克第1營正在經過緬甸臘戎向前方挺進繼續擴大戰果。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1945年3月2日,在中國騰沖,1名美軍摩托車手讓中國兒童搭乘順風車。美軍通信兵拍攝。華盛頓國防部公共關係局准予公開。


美軍火神特種部隊的1名士兵剛剛從緬甸來到昆明。在等待車輛的時候,他在和1個中國小男孩聊天。


1945年2月5日,印緬戰前司令及中國駐印軍總指揮丹.索爾登中將和中國遠征軍司令衛立煌在木司檢閱已經勝利會師的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陪同的有新1軍軍長孫立人和遠征軍副司令黃琪翔中將。


「駝峰航線」是二戰時期中國和盟軍一條主要的空中通道,始於1942年,終於二戰結束,為打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貢獻。「駝峰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進入中國,航線全長500英里,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在這條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上有近六百架飛機墜毀,超過一千人犧牲,在中國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有二千二百個美國人的名字,這些年輕的美國飛行員,把他們年輕的生命獻給了中國的天空。他們什麼都沒有留下,唯一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只有紀念碑上這些名字。 圖為1945年10月2日,一架B-24轟炸機沿著著名的“駝峰航線”飛躍喜馬拉雅山山脈。雖然這張照片攝於戰後,但是卻非常直觀的體現出了駝峰航線的艱險。


隨著滇緬印大反攻進入尾聲,中國方面決心投入新6軍,第18軍,第74軍等精銳部隊在湖南芷江與日軍進行一次大決戰,1944年12月11日,運輸機將在緬甸作戰的新6軍空運中國湖南參加芷江會戰。圖為1名新6軍士兵在雲南沾益將一匹軍馬從飛機上牽下。(雲南沾益是新6軍去湖南參戰的途中的1個中轉站)


1945年6月5日,空運回國的中國駐印軍新6軍在湖南芷江向日軍發起反擊。圖為新6軍的105毫米榴彈炮陣地。美軍通信兵拍攝。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新6軍作為中國軍容最好的部隊將到南京接受日軍投降。圖為1945年9月5日,中國駐印軍新6軍27000人從湖南芷江空運南京。


在抗戰當中,中國以一個年財政收入幾億美元的國家,與日本進行長期戰爭,除了可以勉強維持輕武器和口糧以外,其他諸如被服,副食,醫療,運輸,通訊,重武器和運輸等等都只能是將就,在前線的國軍士兵絕大部分都是草鞋兵,包括精銳的遠征軍也不例外。圖為1945年2月26日,在昆明的炮兵訓練中心,1名中國士兵在編織草鞋。


1945年1月23日,在緬甸南坎以東20英里的木司,中國駐印軍新1軍的士兵與1名中國遠征軍士兵相遇。中國遠征軍的被服是國內供應,而中國駐印軍的被服是美國供應的。兩者從外表來看相差極大,當時中國300個師,也只有駐印軍區區幾個師能有如此待遇。


8年抗戰中國軍隊慘重的傷亡,極為低下的待遇和幾近於無的軍餉都讓這支軍隊在徵兵上困難重重,所以在這場戰爭中,在中國軍隊的序列中有很多對待遇要求不高,服從命令,但是年紀很小的少年兵,甚至是兒童兵。1944年9月2日,這是中國駐印軍新6軍第14師42團的,年僅12歲的雲南小兵李貝樂,他已經入伍1年,是一位衝鋒槍手,這個孩子將和其他的少年兵一起翻越熱帶山林,走向戰場。


在松山戰役結束後曾有參戰日軍回憶,當中國軍隊開始衝鋒的時候,他聽到了很多稚嫩的喊殺聲,隨後大量12歲到15歲的中國少年兵向日軍的交叉火力猛撲上來。圖為1944年11月23日,少年兵李占宏在對著鏡頭微笑,那時他剛剛年滿13歲,但已經入伍2年了。雖然只是一個孩子,但他在歷史的相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1944年12月5日,這是一位重裝在身的年僅10歲的隸屬於新6軍的中國少年兵。正在準備從緬甸密支那乘運輸機回國。參加中國對日本軍隊的最後一次大會戰,芷江大會戰。美軍通信兵拍攝。


通過駝峰航線運輸到中國的美械裝備絕大部分都配發給了中國遠征軍,但也有很少部分配發給了國內其他部隊。圖為1945年5月,在配備了部分美械之後,中國第74軍將參加芷江戰役。第74軍的一名兒童兵在測試1門75毫米美式山炮。我們可以看到就是尊貴如中央軍王牌的第74軍也是草鞋兵。


除了參軍報國以外,還有更多的中國的孩子直接參加到支援抗戰的後勤工作當中。圖為在修築成都新津機場工程中,孩子們也加入了建設大軍。他們在挑石頭,有人負責雜碎他們。


在緬甸美軍有一支名為麥支隊的特戰部隊和中國駐印軍一起參加了密支那戰役等殘酷的戰鬥,戰後這支美軍被改編為大名鼎鼎的遊騎兵特種部隊,直到今天美軍遊騎兵特種部隊的徽章上還繪有青天白日徽,以銘記那段歷史,那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圖為1945年5月5日,緬甸密支那美軍墓地。攝影師:迪克軍士。美軍第164照相連。


1945年5月21日,位於印度阿薩姆邦的中國軍隊陣亡烈士墓。每一個小小的墓碑下面都有一個讓家人魂牽夢繞的年輕人的亡魂。正如參加過遠征軍的詩人穆旦所說的,雖然他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家,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遠征軍多是「知識青年從軍」,誠然也!他們中很多是受當時國民政府的文膽,陳佈雷的兩句口號號召來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但願他們殉國時,尚無夢中情人。

他們多是「知識青年從軍」。假如早生幾十年,這些穿草鞋的戰士就可能是我們!最令我感傷的是那些娃娃兵和最後的一張照片:斜倚著的陣亡戰士,流著鮮血,只穿著一隻草鞋。可憐芒山草間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中國遠征軍英烈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