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外匯存底的繭

(轉載自曹為忠)

一、前言

「外匯存底」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一談到它,有人會顯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情;但是,一問起它,卻發現不少人對它其實是一知半解,甚至充 滿了誤解。龐大的外匯存底在央行黑箱子作業的管理下,似乎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在經濟起飛時期,幾乎沒有人對它有任何覬覦之心,因為不管民間或政府,在資 金充裕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在外匯存底上動腦筋;不過,碰到百業蕭條、政府預算捉襟見肘的時候,那麼大一筆錢擺在央行那兒不用,似乎不是明智之舉。因此,就 如同景氣循環般,每隔幾年,總是會有民意代表干冒大不韙,提出自以為可造福全民的「政見」,主張政府應該將外匯存底好好拿出來利用。過去類似這樣的提議一 旦提出,通常會因學者專家的口誅筆伐而立刻消聲匿跡,至於熟稔財經專業知識的官員亦不會因這些「外行話」而有所動搖。然而,近來對外匯存底有「非分之想」 的竟是官員本身,情況就非同小可。據悉政府曾研擬運用外匯存底以支應企業的投資需求,而地位本應超然獨立的央行,起初竟有意「配合」政府這項計劃,遂引起 各界人士的嚴重關切與廣泛討論。

本文將針對外匯存底到底是什麼、是否愈多愈好、與政績好壞是否有關、是不是屬於政府的財產以及可不可以拿出來使用等問題,做深入淺出的探討,期盼釐清一般 人對外匯存底似是而非的觀念。不然,誤導的觀念若深植人心,錯誤的政策因而施行,以致於斲喪經濟體系的正常運作,將非全民之福。


二 、外匯存底的意義

外匯存底的英文名稱為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較正式的說法是外匯準備,又可稱為官方準備(official Reserves),其定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外匯存底,依照國際貨幣基會(IMF)的定義,包括政府所持有的黃金、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在國 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頭寸以及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由於我國並非會員國,因此沒有後兩項,而是加計央行資產負債表中國外資產屬於存放國外銀行業與外幣有價證券的部份;狹義的外匯存底,則不包括政 府所握存的黃金與外幣現鈔。簡單而言,一般我們所說的外匯存底,指的就是央行所持有的外匯數量。

外匯存底的來源,主要是央行以新臺幣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所累積而成,少部份是由外匯存底本身的孳息收益,以及外匯存底中其他幣別對美元之匯兌損益所產生。 當匯率固定不變時,一國所賺進的外匯(經常帳順差)再加上向國外借入的外匯(資本帳或金融帳順差),扣除民間持有的外匯,剩下的部份大約就是央行買進的外 匯。換句話說,一國的國外資產,有可能是散佈在民間,也有可能是由央行持有。外匯存底除了可以提供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籌碼外,尚可充當政府清算國際收支的 工具,因此外匯存底的運用應以具有變現性快的流動資產為主,不宜進行中長期之投資。


三、外匯存底的多寡

「外匯存底到底多少才夠?」,不少人對這個問題持有不正確的看法,認為外匯存底沒有上限,當然愈多愈好,就如同財富一樣,有誰會嫌多?其實外匯存底跟一般 財富不同,我們應該揚棄愈多愈好的觀念,因為過量的外匯存底通常顯示出經濟狀況的失衡以及經濟政策的失當。我國的外匯存底近兩、三來急速增加,截至去年十 一月底就已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空前的水準。究其原因,主要是貿易出超以及熱錢湧入,央行為避免新台幣大幅升值影響出口競爭力,持續地在外匯市場大 量買進外匯,以維持新台幣低估的匯率政策。

央行大舉干預外匯市場,刻意壓低新台幣匯價的結果,雖然有助於出口產業的成長,然而進口相關產業與眾多消費者的權益卻遭受犧牲;再者,出口在扭曲的匯價下 持續成長,將對新台幣又造成升值的壓力,央行被迫繼續進場干預,…,形成一種出口成長與外匯干預的惡性循環;此外,外匯存底激增的同時,新台幣的供給量亦 告攀升,對國內金融之穩定投下一顆不定時的炸彈。

外匯存底多少才適當,一般的看法是能支應三到六個月的進口需求即已足夠。不過也有人認為,兩岸仍處於對峙的狀態,這個標準似乎過低,不足以穩定民心。無論 如何,若考慮到過量外匯存底所帶來的負面衝擊,目前擁有2,000億美元(至少相當於二十個月進口金額)的外匯存底,絕對不是件可喜可賀的事。


四、外匯存底與政績

近來外匯存底履創歷史新高,部份官員喜形於色,誇稱這是政績良好、國力增強的明證。稍具經濟常識的人,都能輕易地反駁這種令人竊笑的說法。日本經濟陷入泥 沼十餘年一直無法脫身,但外匯存底卻遙遙領先世界各國(目前已超過6,000億美元);美國外匯存底多年來不增反降(目前還不到400億美元)。試問,這 是不是表示日本經濟高度繁榮而美國經濟急遽衰退?或者,這是否告訴我們日本的國力已超過美國?

世界外匯存底的排名,前六大都在亞洲(日本、中國大陸、台灣、韓國、香港及新加坡等金額皆在900億美元以上),至於歐美諸國則瞠乎其後(美國、德國、法 國、英國等皆在400億美元以下)。然而,很顯然地,這個現象並不代表亞洲的經濟實力已凌駕歐美之上。事實上,亞洲外匯存底普遍偏高,皆有特殊的原因。首 先,央行對本國貨幣固守著「貶值可以、升值再說」的偏頗政策;其次,幾年前發生的金融風暴,各國意識到外匯存底的必要性;再者,中國大陸外匯管制的政策, 使得外匯存底的激增是不得不然的結果。

總之,外匯存底的多寡,充其量只能表示對外支付能力的大小,與政績良窳或國力強弱沒有直接的關聯。歐美雖然外匯存底遠遜於亞洲,但民間外匯資產之雄厚,卻非亞洲所能比擬。


五、外匯存底的歸屬

外匯存底因是由央行保管與運用,所以直覺上很多人認為外匯存底是屬於央行的資產。既然有屬於央行資產之想法,官員把外匯存底視為政府所擁有就不足為奇。從 先前外匯存底來源之探討,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外匯存底既不是央行、更不是政府而是全民的資產(嚴格來講,有部份是屬於外國人的)。外匯存底最大的來源 是貿易順差,這些外匯是全國上下胼手胝足賺取來的,但因為無法直接在國內使用,所以只好換取新台幣。換句話說,外匯存底是央行以印行的新台幣在外匯市場買 進全民所創造的外匯累積而成,名義上是央行的資產,事實上對央行而言卻是負債,央行只是替全民保管這些外匯。外匯存底次要的來源是外資的匯入,這些外匯不 管是投資設廠或投入股市,亦須兌換成新台幣。所以同樣的道理,央行也只是幫外國投資人保管該外匯而已。

根據央行的統計資料,我們發現高達2,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約有600億美元是屬於外資匯入的餘額,因此屬於我們自己的不過1,400億美元左右,如 果再扣掉廠商預售遠期外匯的部份,那麼只有1,200億美元上下才是穩定的外匯存底。想像一個極端的狀況發生,即大家對政府完全失去信心,不論國內或國外 紛紛要求以新台幣兌回外匯,你可以預期央行的外匯存底勢必所剩無幾。


六、外匯存底的運用

龐大的外匯存底由央行持有,卻只能做低收益的運用,是讓許多人百思不解之處。經濟衰退,投資低迷不振,政府欲有所作為之心值得稱許,然而外匯存底既然非屬 於央行或政府的資產,政府自然沒有權利隨便動用(就算有權力,也不該任意支取),否則可以預知的後遺症,將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首先,新台幣的信用勢必遭 受侵蝕,因為任意動用外匯存底,一方面會使新台幣的發行準備減少,另一方面又會造成新台幣的流通量增加;其次,將外匯存底的外匯再度釋出,對新台幣不可避 免地形成升值的壓力,屆時央行進埸干預,又造成外匯存底激增的負面效應;最後,就算政府只動用外匯存底孳息的部份,亦會重創國家財政,因為央行每年均已就 此部份的外匯釋放出等值的新台幣報繳國庫。

外匯存底並非不可動用,只是動用時必須秉持「放出外匯必須先收進新台幣」的原則,否則與央行自行印製鈔票無異。政府如果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有必要動用到外匯 存底,必須先透過預算程序,編列預算,然後經由立法院審查通過後,再至外匯市場以新台幣買進外匯,不能要求央行直接拿出外匯存底使用。


七、結語

政府打算「化外匯存底為投資動能」的想法,在學者專家的反對聲浪下無疾而終;至於初始有意配合政府擬議的央行,最後亦能堅守其應有的立場,殊堪安慰。雖然 如此,全國上下各階層,不應事件的落幕而等閒視之,因為若不能對外匯存底有正確的認知,難保不會有人繼續對外匯存底存有妄想。政府應由自身做起,並教育民 眾如何正確地看待外匯存底,尤其過量的外匯存底是禍不是福的觀念,更需推廣傳播。保管與運用外匯存底的央行,亦應揭開外匯存底神祕的面紗,充分揭露相關的 資訊,畢竟身為外匯存底擁有者的全國百姓,有權利、也有必要知道他們的資產是如何地被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