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轉載自 文史頻道 )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宋慶齡、何香凝、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汪精衛說道:「我認為總理倘有不測,葬在北平景山最宜。」談論時,孫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時醒來,聽得汪精衛之語,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場的人都很吃驚,為安慰他,齊聲應允,但無人知道紫金山在何處。 孫中山靈堂。靈堂上的對聯,後來成為國共兩黨的革命名言(資料圖) 孫中山遺體(資料圖) 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他為領導辛亥革命而馳騁疆場的事跡婦孺皆知。然而,孫中山逝世時發生的一些軼事至今卻鮮為人知。 孫中山遺囑產生的經過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應邀北上,經香港、上海,繞道日本,由天津到達北平。由於一路勞累,沒到達北平便病倒了。在北平,經各方精心治療,孫中山的病情也沒見好轉反而不斷加重。於是,人們開始考慮他的後事,請孫中山留下遺囑。最後,孫中山留下三份遺囑,即《政治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政府遺書》。 對於《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的產生過程,後人有三種說法。一說是事先為其准備好了稿子,征得孫中山同意後簽字的﹔一說是筆錄孫中山在病床上的口授成稿﹔還有一說,是由孫中山口授要點,由別人在病床前整理而成的。但根據分析,從當時孫中山的病情和心理狀態來看,有關文件應是事先准備好,征得他同意並簽字的。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和秘書黃昌谷就是這樣回憶的。孫中山的遺囑是由汪精衛起草,並經當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 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孫科等人來到孫中山病床前,並請宋慶齡暫出病房。汪精衛婉轉地說,同志們要求先生留下些許教誨之言,以便遵照執行。 孫中山沉默了一會說:「我看你們是很危險的,我如果死了,敵人一定要來軟化你們,你們如果不被敵人軟化,那麼我又有什麼話可講呢。」 汪精衛等人則表示,他們不怕危險,不怕被敵人軟化。孫中山說:「那麼要我說什麼話呢?」 汪精衛說:「我們現在預備好了幾句,念給總理聽,如果總理是贊成的,便請簽字,當作總理說的話﹔如果總理聽了不贊成,那麼便請總理另外說幾句,我們可以代為筆記下來,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