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後說梁祝

【聯合報╱周玉山】2007.09.09 02:26 am

多年來,凌波與樂蒂如同親友一般,常與我們同在。如今凌波老了,依然可愛;樂蒂走了,不再回來。我希望凌波健康長壽,更祈禱樂蒂天國平安,揮別哀傷……

今年,我看了三遍《梁山伯與祝英台》。

每次都是不小心,電視轉台時重逢此片,驚喜之餘,便放縱自己,回到那個至情唯美的時代。1963年,《梁祝》首映時,我還是小學生,情感教育因此啟蒙,一再重溫之後,更已內化為人生觀。「人生朝露,藝術千秋」,電影也是藝術,但觀者多視為消遣而已,我卻奉為圭臬,受教了大半生,《梁祝》堪稱中外電影裡,影響我最深的一部。

梁祝故事發生於東晉

1973年,我成為研究生,從此服膺兩句話:「追根究柢就是學問,推陳出新就是發明。」《梁祝》的故事何其古老,電影也早已開拍。1954年,大陸即製成越劇版的《梁祝》,且在香港上演,但必待黃梅調的劇本,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姿態,在每一方面求好求勝,方能修成經典。經典是傳世之作,其內容並非來自空穴,而成就則源於出新,黃梅調版的《梁祝》即如此。現在,我試著追根究柢,探尋它的種切,關鍵詞除了「梁祝」本身外,還有李翰祥、周藍萍、凌波、樂蒂等。

1963年,李翰祥三十七歲,是《梁祝》的導演與編劇。周藍萍三十九歲,是作曲者,男性。凌波二十三歲,樂蒂二十六歲。他們的共同處,在年輕、聰明和敬業,所以投入兩個月,就換來不朽。至於「梁祝」的故事,則有一千多歲了。

故事發生在東晉,本為人所共知。但是,大陸近年出現翻案文章,說祝英台是晉朝的女盜,被官府處死。一千年後,明朝有一名小吏梁山伯,死後家人重修其墓,發現石碑與祝英台並列,或因地層變動所致;地方傳為奇事,因此有了附會的說詞,編為哀麗的戲曲。

這種看法誠然新鮮,卻是可議的。早在唐朝初年,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就提及「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到了唐朝末年,張讀的《宣室志》,更以「義婦冢」為名,完整敘述了這個故事,最後指出,「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說明翻案文章不成立。中外都有傳說,也都有所本,不能輕率變更,這是基本常識了。

晉代衣冠成古丘,晉代傳說卻不朽,除了仰賴文字,以及口語傳播,還有待藝術的發揚。元代的雜劇中,有《祝英台》這劇目。《錄鬼簿》中,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全題。明代有戲曲《同窗記》,和《英台相別回家》、《山伯千里赴約》、《樓台會》、《祝莊訪友》等劇目,都以此為題材。現代戲曲《柳蔭記》,演的也正是「柳蔭之下作大媒」。從越劇、川劇到京劇,梁祝的故事從浙江一省,傳唱到全國各地。

黃梅調本為長江中游的歌曲,電影則用國語唱出,加以主調反覆,平易近人,符合「重複就是強調」的宣傳道理,因此一經提倡,海內風行。李翰祥編導的《梁祝》,故事大致來自明朝,馮夢龍所輯的《古今小說》,並參考越劇的情節等。其實,1954年的越劇電影《梁祝》,本亦有可觀之處,主要導演為桑弧,主要演員為袁雪芬,均為一時之選,也曾獲國外的獎勵,但畢竟以方言唱出,所以未能普及。由此可知,國語是多麼重要了。

梁祝的成功,把李翰祥推上頂峰

李翰祥是遼寧人,曾就讀於北平國立藝專,二十二歲赴港從影,二十七歲擔任《翠翠》的助理導演。小時候,我常唱這部電影的主題曲:「熱烘烘的太陽往上爬呀,往上爬,爬上了白塔,照進我們的家。我們家裡,人兩個喲,爺爺愛我,我愛他呀!」母親總是說,全家只有兩人,多麼可憐,比不上我們一家七口,多麼熱鬧!這部電影改編自沈從文的《邊城》,沈老晚年受訪時表示,他未看過影片,也未聽過主題曲,說明了隔絕時代的悲哀。

李翰祥從三十歲起,獲聘為邵氏公司導演,我猶有記憶的《貂蟬》、《江山美人》、《楊貴妃》、《倩女幽魂》、《武則天》等,都是他的作品。當時年少,以為他很老了,其實在1966年,他還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時為四十歲,獲此殊榮,必與《梁祝》有關。李安先生小時候,看了十幾遍的這部電影,成為兩位李導演之間最大的傳承。

《梁祝》予我最深的編導印象,就是完美無缺點,考究不馬虎,以致挑剔了幾十年,仍覺得無懈可擊。李翰祥是千里馬,邵逸夫則為伯樂,只有他才能下令,空出所有的攝影棚,只拍《梁祝》一戲。《梁祝》的成功,把李翰祥推上了頂峰,至1996年逝世止,他活了七十歲,執導、監製和策畫的影片,超過一百部,不虛此生了。

作曲周藍萍為〈高山青〉作曲者

周藍萍是湖南人,與我同宗又同鄉,但我留意到這位前輩,純因他的才華。他畢業於重慶中央音樂幹部訓練班,隨軍來台後不久,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擔任作曲專員,並為指揮與男高音。1954年,他三十歲,譜出〈綠島小夜曲〉,不但傳唱到今天,而且勢將延續到下個世紀,證明藝術的雋永,一如他的成名作〈高山青〉。

〈綠島小夜曲〉的作詞者,是周藍萍的同事潘英傑。當時大陸人士來台,眼見樹木冬季猶綠,印象深刻,因此稱台灣為綠島,並未想到火燒島。周藍萍的其他作品,包括〈美麗的寶島〉、〈願嫁漢家郎〉、〈山前山後百花開〉、〈一朵小花〉、〈昨夜你對我一笑〉等,也都迴繞在我的耳際。〈昨夜你對我一笑〉的作詞者,就是余光中教授,他最近告訴我,和譜曲者始終緣慳一面。

1962年,周藍萍赴港,服務於邵氏公司,次年躬逢其盛,為《梁祝》譜曲,也譜出一生最大的成就。黃梅調古已有之,《梁祝》的主題曲則為創作,他加入京劇、越劇、梆子、山歌和小調等,更見充實而有光輝,比我聽過的安徽黃梅戲豐富多了。作詞者李雋青,略似現代的白居易,展現雅俗共賞的文采,當然也功不可沒。1971年,周藍萍逝世於香港,只有四十七歲,多麼可惜!

凌波原非預定的梁山伯

凌波是福建人,母親的同鄉。1963年,母親四十四歲,操勞於家務,抽空看了幾遍《梁祝》,為之著迷不已,父親因此代為寫信,果然收到凌波的玉照,欣喜異常。時至今日,母親高壽八十又八,對凌波的記憶一清二楚。毫無退化,我們能不感謝梁兄哥嗎?

2003年1月25日,凌波在深圳,與失散半個多世紀的胞弟相見,方知自己原名黃裕君。不幸的童年,帶給她許多名字,養父稱她君海棠,演閩南戲時是小娟,初入卲氏時為沈雁,直到李翰祥改為凌波,她才綻放芬芳。小娟時期,她拍過近百部電影,連自己都無從回憶,成名後也很難帶動,再度證明方言的艱困,直到演了國語片,她才走了出去。

凌波正式演出的第一部國語片,就是《梁祝》。1961年,她進入邵氏,擔任幕後代唱,包括在《紅樓夢》中,代任潔唱賈寶玉。有趣的是,任潔在《梁祝》中,改演配角銀心,則其雖非大丈夫,也能伸能屈了。

凌波本非預定的梁山伯,原來反串的女演員,因故得罪李翰祥,乃由凌波取而代之,結果改變她的一生。1963年的台北,人口不到一百萬,在六十二天中,《梁祝》賣出了七十二萬張票。那年10月30日,凌波應邀來台,松山機場及沿途,出現了二十萬的影迷,凡此皆前所未有。「今宵由我演出,要使掌聲如雷」,這樣的掌聲,延續到2005年,在台灣的《梁祝》演唱會上。凌波至此,當然可以告慰自己了。

樂蒂網站懷念這位「東方最美麗明星」

樂蒂是上海人,本名奚重儀,出生前六天,父親死於日軍的炮火,她是遺腹女。十一歲時,母親病逝,她成為最堪憐的孤兒。這樣的背景,使她日後演出悲劇時,總是真情流露,換來觀眾的同聲一哭。她的哥哥雷震,也難怪是憂鬱小生了。

我在小時候,可不知道樂蒂的童年,只覺得她氣質出眾,容貌和演技俱屬一流,勝過所有的同業。如今,我多看了四十年的電影,仍以為在綜合的表現上,樂蒂是排名第一的中國女演員。至於外國女演員,奧黛麗赫本最為我所欣賞。可痛惜者,赫本只活了六十四歲,樂蒂更只有三十一歲,連赫本的一半都不到,這是何等損失!

我對樂蒂的敬愛,還與中英姊有關。中英姊的氣質與容貌,都神似樂蒂,雖然小了十歲,仍引人聯想。她用功讀書,又照顧弟妹,識者無不讚美。她多才多藝,素描樂蒂時,簡直就像畫自己。大家都說樂蒂是古典美人,中英姊年輕時亦然。台大畢業後,她赴美求學,早期的家書中,時與母親回味《梁祝》,也感慨樂蒂的不幸。多年來,凌波與樂蒂如同親友一般,常與我們同在。如今凌波老了,依然可愛;樂蒂走了,不再回來。我希望凌波健康長壽,更祈禱樂蒂天國平安,揮別哀傷。

近讀香港黃玥晴女士的專書,名為《古典美人樂蒂》,方知華人世界,還有那麼多人懷念她,不但成立了樂蒂網站,更有樂蒂國際影友會,每月出版會訊,並舉辦各項活動。樂蒂生於1937年,卒於1968年,今朝適逢誕生七十年,明載則為逝世四十年。我看到書中的樂蒂遺容,就像睡美人一樣,她燦如春花,生前如此,身後亦然,藝術生命是永恆的。

樂蒂十六歲從影,十五年間,演過四十四部戲,其中《倩女幽魂》,入選法國的坎城影展,她也贏得「東方最美麗明星」的稱號。主演《梁祝》時,她已為人母,氣質依然不減分毫。黃女士指出,她在〈樓台會〉中,哭得梨花帶雨,工作人員無不動容,連掌鏡的李翰祥,也看得淚眼迷濛。這樣的演出,已臻化境了。
正因如此,四十年後,我還熱情說《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