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李氏古宅
位於臺北縣的「蘆洲‧李宅」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是一座形制完整、規模龐大的四合院建築,共有七座門廳、五十六個房間、八十二道門、和一百二十個窗戶。這座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表徵漢人移民臺灣墾拓精神與生活面貌的庶民宅院,其價值除一般所認定的建築特殊性之外,更在於李氏歷代族人的奮鬥歷程,及牽繫的三百多年來北臺灣蘆洲一帶漢移民拓墾與生存的歷史。蘆洲李宅除了有臺灣移民史的創業故事,在日據時期及二二八事件的臺灣政治史中,也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李氏家族第五代「李友邦」先生為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的台籍將領,抗戰期間,在大陸直接參與對敵作戰,後與投筆從戎的杭州女青年「嚴秀峰」結為夫婦,並將旅居於閩浙一帶的臺灣人組成「臺灣義勇隊」,進行對日抗戰工作。臺灣光復後,李友邦夫婦返回家鄉,繼續領導三青團建設臺灣,卻不幸捲入一段動盪不安的歲月,1950年二月十八日,夫人嚴秀峰以「參加中共組織」之罪名被判十五年徒刑。1951年十一月,李友邦先生以「參加中共組織,在台掩護中共地下人員,意圖顛覆政府著手實施」之罪名被捕,第二年,在未經司法審判下,被押至新店郊區執行槍決,一位畢生為民族復興,臺灣民主化而鞠躬盡瘁、守正不阿的戰士,不幸含冤僕倒在威權血腥的槍口下。
「蘆洲‧李宅」是李家七大房家族所共有的祖厝,它與臺灣其它私有古跡一樣,面臨了再發展的問題,因為小塊土地的販賣將導致李祖厝不具完整性,也因此產生族人對土地處理的爭議。在多次協調溝通後,族人決定保存,1983年主動向政府申請列入文化資產保存,並推派李家媳婦嚴秀峰女士與政府進行交涉,1985年經內政部正式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跡」。在此可見的私人立即利益,與不可見的公共文化保存價值交戰之際,蘆洲李家基於保存歷史文化的精神,主動捐出古跡的作法,不僅為臺灣的私有古跡保存運動推進了一大步,也開拓了私有古跡保存的新路徑。「蘆洲‧李宅」中的每一片磚瓦都繼承了歷史生命源流,每一道門牆都訴說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嚴秀峰女士主張保存李宅就應突顯李氏兩百多年來的光輝歷史,並張顯李氏家族永不屈撓的人文意志及特有的仿中原厝建築形式。李宅的空間充分體現出臺灣早期移民歷史、社會階級特性、家族血緣結構及農業生活樣貌,這些生產與生活的記憶,早已湮沒在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中,但是古跡所承載的不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地方發展史的寫照,是臺灣居民歷史的集體記憶,也是回顧臺灣史的必然鄉愁。
「蘆洲李宅」位於臺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校區正對面,以〈國家三級古跡〉及〈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名義對外開放參觀,成人門票新臺幣一百元。
李宅共占地一千兩百餘坪,建築為三落四合院模式,以前四周是阡陌縱橫的稻田,今日則已高樓林立,環境完全改觀,但往日的氣勢仍依稀可尋。
「蘆洲李宅」是一座形制完整、規模龐大的四合院,碩大的建築物像城堡一樣,牆面堅硬的石頭色澤與屋頂深沈的紅瓦色,刻劃出它的獨特風格。
古厝前這座橢圓形「蓮花池」,除了養魚,也可作為消防用水,據說早期只要天氣晴朗,池中即映現觀音山倒影,清晰可辨,是謂「李厝一景」。
李宅占地極廣,翠綠林木由厝後延伸至兩側,有如太師椅一般,屋前為埕,分為內外兩層,以一道矮牆及門樓隔開,呼應了厝屋格局的宏偉。
「蘆洲李宅」特別聘請大陸匠師來台設計及施工,磚構造及桁架方面顯然受到西方的影響,和一般閩南式民宅不太相同,所以又被稱為「中原厝」。
李宅的山牆下段為石砌牆,山尖部份則為磚砌,具有穩定視覺作用,脊頭特別高聳,是最具特色之處。
臺灣傳統民宅的外觀以紅磚組砌為最多,變化也極大,「蘆洲李宅」的磚石組砌以穩重為主要考慮,正立面的磚砌牆為一層丁一層順的荷蘭式砌法。
正門門額的文字,是由黃色的瓷片拼成「外翰」二字,這二字是舉人羅秀惠親手所題,意取〈外取門生可入翰〉之意,須光緒帝賜頒令,方可題繪。
李宅門神手上捧的〈丹桂〉與〈爵〉所代表的「富貴」、「加冠晉爵」,說明了李氏家族的身份與地位。
李宅的大門特別具有防禦設施,門後的地塥有一鑿有三個孔的石條,稱為「伏兔」,上方也有一道同樣三個洞的連楹,可以立樁以防門被攻破。
李宅門廳為一穿透性的空間,進深較小,一踏進大門,即可一眼望至後廳,這其中的開敝及半遮蔽、明暗,使人感受到一連串緊湊的連續空間。
門廳大樑上的包巾彩繪,李宅所用的木料都是從大陸運來的福州杉,這是早期臺灣傳統建築最常見的營建材料,其木材質地堅固耐久,樹幹筆直。
臺灣傳統三合院建築大體上可分為正身、護龍、過水廊、天井等,其中正身為建築之主體,一般作為廳堂使用,又可分為前、後廳。
臺灣傳統民宅不論三合院或四合院,皆以正身為中軸,兩側分置橫屋,並嚴格遵守左大右小、左先右後、左長右幼等原則。
李宅正廳柱位、門窗等安排次序井然、一絲不苟,從屏門兩側進入正廳後廊,可感受到此一向後的凹壽式廊為進入更崇高嚴肅的公媽廳之前奏。
李宅的門窗屋架皆為木構造,故均施以程度不等的彩繪來保護木料,中軸線上的木構件是彩繪最主要的表現空間,顯示出李宅裝飾雅致的一面。
李宅由於建築規模極大,所以其屋架也具有多樣性,主要有硬山擱檁式、桁架式、穿鬥抬梁混合式三種,可說充分反映出臺灣民居建築的特色。
李宅建築的磚砌均未加以裝飾,木構件的雕裝飾也極為簡單,這是臺灣規模如此龐大的傳統民居中少有的現象,顯現出李家崇尚勤勞簡約的門風。
這間曾經是「李友邦」將軍求學時期的書房,內部陳設十分簡樸,僅有一座炕床及一張書桌,後來也做為其它小孩的書房,有時也挪作為客房之用。
李宅的「公媽廳」是這棟建築組群之核心,為家中最尊貴之空間,是供奉神明、祖先牌位及舉辦婚喪喜慶的地方,這個空間是靜坐不可喧嘩的場所。
「公媽廳」原設有長椅,可坐滿十來人,族人在此共商重大家務,祭祖活動時,供桌上擺滿飯菜,並由家中長者帶領舉香祭拜,行三拜九叩之禮。
李宅公媽廳明間的屋架是穿鬥與抬梁混合式構造,最特別的是柱子使用磚柱而非木柱,這是時代變遷下,傳統匠師受外來構造形式影響所做的改變。
「蘆洲李宅」有著四通八達的廊道貫通各建築,這個介於戶外及半戶外之間的廊道將各居住空間緊密連結,有助於彼此互相支持與呼應。
這間臥室是一般傳統宅第的擺設,梳粧檯為臥房中重要的傢俱之一,相傳李家曾嚴格規定,婦女每天早上出門前必須梳妝打扮完整。
「蘆洲李宅」現在也同時做為〈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利用幾間廂房展出李友邦將軍生前的史料,表現其一生愛鄉愛國的事蹟。
「李友邦」將軍是一位赤誠的民族愛國主義者,在臺灣光復史、臺灣近代史、及至中國近現代史,都有其歷史的定位與奉獻。
「李友邦」先生為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的台籍將領,抗戰期間,在大陸直接參與對敵作戰,後與投筆從戎的杭州女青年「嚴秀峰」結為夫婦。
1940年,李友邦先生主編並刊行「臺灣先鋒」雜誌,至1942年休刊,共出刊十期,為臺灣人民在大陸參與抗日戰爭之重要文獻。
這張圖片為1949年李友邦與嚴秀峰夫婦的合照,此張照片攝後不久,嚴秀峰女士即被國民政府以參加匪幫組織罪名逮捕下獄,並判刑十五年。
「蘆洲李宅」各建築物之間的中庭度甚小且廊道四通八達,將各空間緊密連結,通道是屬於半室外空間的穿廊,其連通性較高。
「護龍」是指垂直正身的建築體,一般作為居住空間使用,過水廊為連接各建築體,天井通常為花園及水井用途,李宅建築體均包含這些空間元素。
臺灣農家最常見的「風鼓機」,主要是用來過濾乾燥的稻穀,經過風鼓除去雜物後,最後落在米籮中的是結實的穀粒,便可以入倉貯藏。
吃飯皇帝大,「灶腳」掌控吃飯大事,臺灣傳統民居常將廚房置於正身的邊間,大灶掌管全家之食祿,所以一般人對於灶神特別尊敬。
李宅的內天井為由內外護龍包夾的「護龍合院」,前後亦各有一廳堂,因此李宅可說是由三組合院所構成,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
李宅對外的開窗以堅固為需求,為防止入侵者破窗而入,故對外的窗框以磚砌為主,開孔面積也不大,上方有瓦作的出簷,以阻擋雨水濺入。
李宅建築週邊皆以厚達四十二公分的石砌牆所構成,顯示出李厝興建時以防禦性為主要考慮,同時加厚的牆體也具有防止水患的功能。
李宅四周的牆壁均為石材所砌,正立面由於是建築的門面,故所用石材皆為精挑細選的優良品,顏色也較白,搭配紅色的磚材,整體顯得非常協調。
「蘆洲李宅」可說是都市水泥叢林中的一處綠洲,連「喜鵲」也喜歡在此逗留築巢,喜鵲是非常受人歡迎的一種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
「蘆洲李宅」采古跡軟硬體並重,目前正積極融入社區生活,協助培育地方人才,傳承歷史文化,期望能成為全台「人文教育的示範區」。
「蘆洲‧李宅」是李家七大房家族所共有的祖厝,它與臺灣其它私有古跡一樣,面臨了再發展的問題,因為小塊土地的販賣將導致李祖厝不具完整性,也因此產生族人對土地處理的爭議。在多次協調溝通後,族人決定保存,1983年主動向政府申請列入文化資產保存,並推派李家媳婦嚴秀峰女士與政府進行交涉,1985年經內政部正式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跡」。在此可見的私人立即利益,與不可見的公共文化保存價值交戰之際,蘆洲李家基於保存歷史文化的精神,主動捐出古跡的作法,不僅為臺灣的私有古跡保存運動推進了一大步,也開拓了私有古跡保存的新路徑。「蘆洲‧李宅」中的每一片磚瓦都繼承了歷史生命源流,每一道門牆都訴說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嚴秀峰女士主張保存李宅就應突顯李氏兩百多年來的光輝歷史,並張顯李氏家族永不屈撓的人文意志及特有的仿中原厝建築形式。李宅的空間充分體現出臺灣早期移民歷史、社會階級特性、家族血緣結構及農業生活樣貌,這些生產與生活的記憶,早已湮沒在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中,但是古跡所承載的不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地方發展史的寫照,是臺灣居民歷史的集體記憶,也是回顧臺灣史的必然鄉愁。
「蘆洲李宅」位於臺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校區正對面,以〈國家三級古跡〉及〈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名義對外開放參觀,成人門票新臺幣一百元。
李宅共占地一千兩百餘坪,建築為三落四合院模式,以前四周是阡陌縱橫的稻田,今日則已高樓林立,環境完全改觀,但往日的氣勢仍依稀可尋。
「蘆洲李宅」是一座形制完整、規模龐大的四合院,碩大的建築物像城堡一樣,牆面堅硬的石頭色澤與屋頂深沈的紅瓦色,刻劃出它的獨特風格。
古厝前這座橢圓形「蓮花池」,除了養魚,也可作為消防用水,據說早期只要天氣晴朗,池中即映現觀音山倒影,清晰可辨,是謂「李厝一景」。
李宅占地極廣,翠綠林木由厝後延伸至兩側,有如太師椅一般,屋前為埕,分為內外兩層,以一道矮牆及門樓隔開,呼應了厝屋格局的宏偉。
「蘆洲李宅」特別聘請大陸匠師來台設計及施工,磚構造及桁架方面顯然受到西方的影響,和一般閩南式民宅不太相同,所以又被稱為「中原厝」。
李宅的山牆下段為石砌牆,山尖部份則為磚砌,具有穩定視覺作用,脊頭特別高聳,是最具特色之處。
臺灣傳統民宅的外觀以紅磚組砌為最多,變化也極大,「蘆洲李宅」的磚石組砌以穩重為主要考慮,正立面的磚砌牆為一層丁一層順的荷蘭式砌法。
正門門額的文字,是由黃色的瓷片拼成「外翰」二字,這二字是舉人羅秀惠親手所題,意取〈外取門生可入翰〉之意,須光緒帝賜頒令,方可題繪。
李宅門神手上捧的〈丹桂〉與〈爵〉所代表的「富貴」、「加冠晉爵」,說明了李氏家族的身份與地位。
李宅的大門特別具有防禦設施,門後的地塥有一鑿有三個孔的石條,稱為「伏兔」,上方也有一道同樣三個洞的連楹,可以立樁以防門被攻破。
李宅門廳為一穿透性的空間,進深較小,一踏進大門,即可一眼望至後廳,這其中的開敝及半遮蔽、明暗,使人感受到一連串緊湊的連續空間。
門廳大樑上的包巾彩繪,李宅所用的木料都是從大陸運來的福州杉,這是早期臺灣傳統建築最常見的營建材料,其木材質地堅固耐久,樹幹筆直。
臺灣傳統三合院建築大體上可分為正身、護龍、過水廊、天井等,其中正身為建築之主體,一般作為廳堂使用,又可分為前、後廳。
臺灣傳統民宅不論三合院或四合院,皆以正身為中軸,兩側分置橫屋,並嚴格遵守左大右小、左先右後、左長右幼等原則。
李宅正廳柱位、門窗等安排次序井然、一絲不苟,從屏門兩側進入正廳後廊,可感受到此一向後的凹壽式廊為進入更崇高嚴肅的公媽廳之前奏。
李宅的門窗屋架皆為木構造,故均施以程度不等的彩繪來保護木料,中軸線上的木構件是彩繪最主要的表現空間,顯示出李宅裝飾雅致的一面。
李宅由於建築規模極大,所以其屋架也具有多樣性,主要有硬山擱檁式、桁架式、穿鬥抬梁混合式三種,可說充分反映出臺灣民居建築的特色。
李宅建築的磚砌均未加以裝飾,木構件的雕裝飾也極為簡單,這是臺灣規模如此龐大的傳統民居中少有的現象,顯現出李家崇尚勤勞簡約的門風。
這間曾經是「李友邦」將軍求學時期的書房,內部陳設十分簡樸,僅有一座炕床及一張書桌,後來也做為其它小孩的書房,有時也挪作為客房之用。
李宅的「公媽廳」是這棟建築組群之核心,為家中最尊貴之空間,是供奉神明、祖先牌位及舉辦婚喪喜慶的地方,這個空間是靜坐不可喧嘩的場所。
「公媽廳」原設有長椅,可坐滿十來人,族人在此共商重大家務,祭祖活動時,供桌上擺滿飯菜,並由家中長者帶領舉香祭拜,行三拜九叩之禮。
李宅公媽廳明間的屋架是穿鬥與抬梁混合式構造,最特別的是柱子使用磚柱而非木柱,這是時代變遷下,傳統匠師受外來構造形式影響所做的改變。
「蘆洲李宅」有著四通八達的廊道貫通各建築,這個介於戶外及半戶外之間的廊道將各居住空間緊密連結,有助於彼此互相支持與呼應。
這間臥室是一般傳統宅第的擺設,梳粧檯為臥房中重要的傢俱之一,相傳李家曾嚴格規定,婦女每天早上出門前必須梳妝打扮完整。
「蘆洲李宅」現在也同時做為〈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利用幾間廂房展出李友邦將軍生前的史料,表現其一生愛鄉愛國的事蹟。
「李友邦」將軍是一位赤誠的民族愛國主義者,在臺灣光復史、臺灣近代史、及至中國近現代史,都有其歷史的定位與奉獻。
「李友邦」先生為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的台籍將領,抗戰期間,在大陸直接參與對敵作戰,後與投筆從戎的杭州女青年「嚴秀峰」結為夫婦。
1940年,李友邦先生主編並刊行「臺灣先鋒」雜誌,至1942年休刊,共出刊十期,為臺灣人民在大陸參與抗日戰爭之重要文獻。
這張圖片為1949年李友邦與嚴秀峰夫婦的合照,此張照片攝後不久,嚴秀峰女士即被國民政府以參加匪幫組織罪名逮捕下獄,並判刑十五年。
「蘆洲李宅」各建築物之間的中庭度甚小且廊道四通八達,將各空間緊密連結,通道是屬於半室外空間的穿廊,其連通性較高。
「護龍」是指垂直正身的建築體,一般作為居住空間使用,過水廊為連接各建築體,天井通常為花園及水井用途,李宅建築體均包含這些空間元素。
臺灣農家最常見的「風鼓機」,主要是用來過濾乾燥的稻穀,經過風鼓除去雜物後,最後落在米籮中的是結實的穀粒,便可以入倉貯藏。
吃飯皇帝大,「灶腳」掌控吃飯大事,臺灣傳統民居常將廚房置於正身的邊間,大灶掌管全家之食祿,所以一般人對於灶神特別尊敬。
李宅的內天井為由內外護龍包夾的「護龍合院」,前後亦各有一廳堂,因此李宅可說是由三組合院所構成,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
李宅對外的開窗以堅固為需求,為防止入侵者破窗而入,故對外的窗框以磚砌為主,開孔面積也不大,上方有瓦作的出簷,以阻擋雨水濺入。
李宅建築週邊皆以厚達四十二公分的石砌牆所構成,顯示出李厝興建時以防禦性為主要考慮,同時加厚的牆體也具有防止水患的功能。
李宅四周的牆壁均為石材所砌,正立面由於是建築的門面,故所用石材皆為精挑細選的優良品,顏色也較白,搭配紅色的磚材,整體顯得非常協調。
「蘆洲李宅」可說是都市水泥叢林中的一處綠洲,連「喜鵲」也喜歡在此逗留築巢,喜鵲是非常受人歡迎的一種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
「蘆洲李宅」采古跡軟硬體並重,目前正積極融入社區生活,協助培育地方人才,傳承歷史文化,期望能成為全台「人文教育的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