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對蹠點:福爾摩薩省

(轉載自郭都人)

對蹠點

台灣的對蹠點:福爾摩薩省

郭都人

對蹠點是地理學名詞,其概念很簡單:球面上任一點與球心之間的直線與球面的另一個交點,就是前者的對蹠點。

按這個定義,上述兩個點互為對蹠點。對蹠點的概念可以延伸:點有對蹠點,面有對蹠面,地區有對蹠地區。

中國與阿根廷的距離​​,說多遠就有多遠:上海的對蹠點幾乎就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如果有一個人站在上海,另一個人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哪麼,兩人的腳底就幾乎彼此相對,這就是「對蹠」的含義。

台北的對蹠點則是巴拉圭首都亞松森。更有啟示性的是,台灣的對蹠地區約當於阿根廷的福爾摩薩省,也許是天作之巧合(見圖)。

其實,福爾摩薩省與台灣還有不少異常相似,或者截然相反之處,令人對造化之說,肅然而恐。

福爾摩薩省的面積是台灣的兩倍,人口卻只有五十三萬人。可是,台灣人口在全中國所佔的比例(1.64%),與福爾摩薩省(1.32%)相差不大,而且將越來越接近。

原住民佔福爾摩薩省人口的17%,而貧窮人口占全省的42%,當然與台灣大不相同。

可是,福爾摩薩省與台灣一樣,都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遭受災難性的慘變。

台灣的慘變叫做二二八,過程與傷亡數字至今爭論不休。福爾摩薩省的慘變叫做Rincon Bomba大屠殺,發生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十一月,席捲全境,死難者至少1500人,全是原住民男女老幼。

福爾摩薩省與台灣還有一點驚人相似:它們被若干外國人視為失土。

先說福爾摩薩省。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三年(1864)至同治十年年底(1872)的巴拉圭戰爭是南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巴拉圭被三國(巴西、阿根廷、烏拉圭)聯盟徹底擊敗,巴西和阿根廷瓜分了巴拉圭的十一萬平方公里領土,包括今天的整個福爾摩薩省全境。

巴拉圭人口也從戰前的133萬銳減到不足22萬,成年男子不到三萬人。巴拉圭戰後滿目瘡痍,耕地荒廢,各種生產活動長期由婦女負擔。

按喪亂傷亡比例,巴拉圭戰爭無疑是人類現代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巴拉圭能夠從苟延殘喘到復興,居然能獨力在查科戰爭(中華民國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中,擊敗玻利維亞,贏了世界第一場石油戰爭,還開疆闢土,實在是歷史的奇蹟。可惜,海峽兩岸都沒有幾個人對巴拉圭有興趣,遑言汲取教訓。

福爾摩薩省無疑是巴拉圭的失土。近年來農、牧、旅遊業開始有起色,趁中國大陸大量向阿根廷採購的東風,很可能徹底擺脫貧困,也杜絕外國人的非非之想。

在台灣,不少人認為日本從未無條件投降、台灣是日本不明不白失去的領土。連號稱國際法專家的馬英九總統也罔顧史實,偽言「終戰」、「日本把台灣、澎湖主權讓渡中華民國」等等。與其浮沉於「台灣悲情(即民族自卑感的代名詞)」的無涯苦海,他們實在應該向巴拉圭學習。參考文章:馬英九失言招辱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福爾摩薩省(綠色)

福爾摩薩省省會福爾摩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