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潯古鎮】
「南潯」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地處太湖南岸、杭嘉湖平原腹地,建鎮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江南六大水鄉古鎮之一,更是久負盛名的蠶桑之鄉、絲綢之都。由於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明萬曆至民初是南潯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據〈江南園林志〉記載:「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可見南潯在清代末年已經成為巨賈雲集的蠶絲貿易中心,因此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由此一躍而成為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當時這些靠蠶絲貿易致富的南潯人,被依累積財富多寡,分為象、牛、狗三種動物,凡是財富在一百萬兩以上者被稱為「象」,五十至一百萬者被稱為「牛」,三十至五十萬兩者被稱為「狗」,因此就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黃金狗」的俚語,足見當時南潯之富有。
七百多年來,「南潯」古鎮的景色風韻依舊,水道如蛛網般穿鎮而過,河街相交、橋梁通便,黛瓦粉牆、綠柳拂水,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南潯不但名勝古蹟眾多,與自然風光又融合協調,既充滿濃郁的歷史文化底韻,又洋溢著江南水鄉詩畫一般的神韻,除了「小橋流水水晶晶」,更有「街坊林立大宅門」之說。「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南潯,一個多世紀前,憑借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而成為巨賈雲集的全國蠶絲貿易中心,如今這裡庭院深深的名人舊宅、古色古香的傳統街巷,風景如畫的市街運河,無一不讓人感受到當年南潯古鎮的繁華和江南水鄉的獨特風情。水鄉風韻獨特、古鎮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歷史積澱豐富的南潯古鎮,正以其格局獨特、風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風淳樸而成為受遊客歡迎的江南水鄉城鎮之一。
「小蓮莊」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由南潯首富劉鏞所建,許多人以為這位劉鏞就是清朝宰相劉羅鍋,其實是兩個人。
「碑刻長廊」位於荷花池西,碑廊正、草、隸、篆各體皆備,書藝高妙、文采風流,堪稱史料與藝術價值兼備的珍品。
小蓮莊是劉家三代用了四十年才完成的園林,因景仰同鄉大書法家趙孟頫,而趙在湖州有座蓮花庄,因此取名「小蓮莊」。
「小蓮莊」建築集江南水鄉精華和傳統園林藝術為一體,是南潯之旅一定要來走訪的景點。
「小蓮莊」佔地十畝大的蓮池是主角,設計得開闊但不覺空曠,景致相銜而不顯侷促。
「淨香詩窗」建築結構最精妙處是廳內天花藻井,一為升狀,一為斗(笠)狀,故又稱「升斗廳」。
「樂善好施」及「欽旌節孝」坊,係光緒、宣統兩代皇帝,嘉勉劉氏家族賑災善舉及女德節孝,頒旨而建。
「劉氏家廟」是劉氏家族祭祀祖先亡靈之所,高廳廣屋,門前一對抱鼓石,極顯豪門富貴之氣。
建於民國初年的「嘉業堂藏書樓」,堪稱集南潯藏書樓之大成,最盛時藏書六十萬卷,建造者是江南巨富劉承干。
藏書樓外圍建有典型的江南園林,不失為一大特色,樓的南面為小花園,樓前正中有一大蓮池。
嘉業廳高懸在上的九龍金匾「欽若嘉業」,是宣統皇帝溥儀賜給劉承干的,藏書樓因此而得名。
「宋四史齋」主要珍藏的是〈前漢、後漢、三國志、史記〉的刻本,這些刻本都是用紅梨木雕刻,因此保存至今依然完整。
七百多年的河水依然清澈地流淌,在幽静的水鄉古鎮,心情會自然而然地平定下來。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相思在漁歌。
水是小鎮的脈絡,水是小鎮的血液,水是小鎮的靈魂,水是小鎮的柔情。
南潯、烏鎮和西塘都是位在浙江北部的江南水鄉,三鎮中以南潯最富有,保留最多江南頂級的富豪大宅,很值得一遊。
「南潯」的富有,是因為這個古鎮是以產絲起家的商埠,南潯地處運河水道,靠著交通之利,很早就成為生絲集散地。
「張石銘舊宅」的西式洋樓,牆面上鑲嵌彩色瓷畫瓷板,牆面屋頂均用洋紅磚瓦砌築而成。
「張石銘舊宅」可稱江南最大的中西建築風格私家民宅,「舞廳」富麗典雅,反映了主人洋化十足、追求時髦的情懷。
張石銘早年喪父,由母親操持家業,故他對母親十分敬孝,宅建好後取名「懿德堂」,以感念母親。
豪門巨宅用材品質高,內部講究豪華排場,外觀森嚴封閉、威風氣派,在佈局上強調對稱,主次內外、講究分明。
背景是臨河而建的古宅,咿呀作響的是木舟的搖櫓聲,這樣的場景最符合人們,關於江南小鎮的所有想象。
「南潯」是江南桑蠶之鄉,「輯里湖絲」為絲中極品,明萬歷年間即開始出口,是南潯之行的首選紀念品。
豪門巨宅受歷史和地理的影響,居住在江南的官僚、地主、富商人數較其他地區為多。
「港汊縱橫入水鄉,菱歌隱隱起迥塘」,典型的江南水鄉環境,自然風貌千姿百態。
小鎮猶如一位純潔秀麗的小家碧玉,洋溢著清秀、典雅、端莊的氣質,令人賞心悦目、留連忘返。
「廣惠橋」為單孔石拱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慶五年重修,同治五年重建,拱卷石採用縱聯分節併列砌置法。
「廣惠宮」又稱張王廟,張王即張士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曾佔廣惠為行宮,所以南潯人稱張王廟為廣惠宮。
「廣惠宮」起始於北宋,數百年間,幾度中興,同治七年重建東岳殿、城隍殿,光緒二年重建三清大殿。
財富與文化,使南潯擁有了濃得難以化解的歷史積澱和厚重的人文遺產。
有水自然離不開橋,小鎮橋多,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長」這樣的話,尤其適合水鄉小鎮的人們。
「南潯」有一百九十五座大小橋樑,各具風姿的石橋、木橋,構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
「南潯」的絲商從上海出口生絲,擺脫路程遙遠的廣州,由於運輸成本大大降低,絲貿得以突飛猛進發展,因此造就南潯的絲商群。
「崇德堂」又稱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象之首富劉鏞的三子劉淵叔的居處。
歐式門樓的牆壁、柱架,門窗的石雕、磚雕,工藝精湛、氣勢宏偉。
室內裝飾採用歐式風格,彩色玻璃、法國地磚、歐式傢俱,為整座大宅增添了中西文化藝術的色彩。
整座大宅由中式和西歐建築組成,相互聯通、巧妙結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紀末與西方在經濟、文化中的連繫與貫通。
「耕桑之富,甲於浙右」,憑借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南潯在清代末年已經成為巨賈雲集的全國蠶絲貿易中心。
「頭髮梳得光,吃蛋吃個黃,魚蝦喝點湯」,這就是南潯關於財富生活的民謠。
木雕裝飾古建築所具有的古樸典雅、富麗華貴之格調,顯示出木雕在古建築中所獨具的裝飾作用及藝術價值。
木雕從表現形式來分,有鏤空雕刻、浮雕、浅雕、立體圓雕、鏤空貼花等。
「南潯」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昌盛、教育發達,許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卓有建樹,影響及於鄉里以至海內外。
自宋以來,「南潯」出過四十一個進士,五十六人赴京城為官,文風之盛,可見一斑。
沒有榮辱紛爭的小鎮,唯一能讓人上上下下的,就是這結構簡潔卻飽經歲月的老橋了。
「南潯」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
「百間樓」為明代禮部尚書董份歸隱南潯後,其孫子與南潯白華樓主嘉靖進士茅坤的孫女,結親時所建。
茅坤的孫女有一百個陪嫁的婢女,董老尚書不甘示弱,依河而建,立屋百間,給每名婢女住一間,故曰「百間樓」。
南潯鎮內河流縱橫、密如蛛網,正如一首古詩《南潯小泊》中寫道:「水市千家聚,商漁自結鄰」。
「潯溪溪畔遍桑麻,溪上人家傍水涯」,沉浸著歷史歲月風雨洗禮的南潯,古韻今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南潯古蹟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是文化的瑰寶,也是主要的旅遊資源,近年來為許多旅遊者、社會科學工作者所駐足流連。
七百多年來,「南潯」古鎮的景色風韻依舊,水道如蛛網般穿鎮而過,河街相交、橋梁通便,黛瓦粉牆、綠柳拂水,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南潯不但名勝古蹟眾多,與自然風光又融合協調,既充滿濃郁的歷史文化底韻,又洋溢著江南水鄉詩畫一般的神韻,除了「小橋流水水晶晶」,更有「街坊林立大宅門」之說。「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南潯,一個多世紀前,憑借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而成為巨賈雲集的全國蠶絲貿易中心,如今這裡庭院深深的名人舊宅、古色古香的傳統街巷,風景如畫的市街運河,無一不讓人感受到當年南潯古鎮的繁華和江南水鄉的獨特風情。水鄉風韻獨特、古鎮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歷史積澱豐富的南潯古鎮,正以其格局獨特、風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風淳樸而成為受遊客歡迎的江南水鄉城鎮之一。
「張石銘舊宅」可稱江南最大的中西建築風格私家民宅,「舞廳」富麗典雅,反映了主人洋化十足、追求時髦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