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民間藝術--山西民間麵塑

山西民間麵塑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是近幾年的事,過去它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歷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

麵塑在民間叫麵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澱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麵塑稱之為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澱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也正是借助於世代少有的「重視」,且落身於廣大的民間,才使得它有了條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鄉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春節民俗與山西民間麵塑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澱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曆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山西民間麵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像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麵成山,晉南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麵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晉北人家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一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於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樑。製作時把發好的麵隶成大三角形,上面鋪一層紅棗,再用麵做成盤雲、盤龍、盤兔、如意紋樣,間或點綴以連理、元寶、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類,以五穀雜糧點睛鑲鼻,蒸出鍋來、綿穎憨實,潔白的麵與深紅的棗、五彩的糧、豆形成色彩上整體的對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時供於神位之前是說米麵成山,表達一種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一些地方還要在旺火上燃點柏柴,烤食花饃,謂之避邪饃饃,保一年無災無病,平安吉利。晉南麵花中還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造型。

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一隆重的節日中,鄉間的百姓們自己創作的一種心靈崇拜物,一種寄托心願的方式。至於錢龍,則是一種類似於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一種嚮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灶時還要灶馬灶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正是這些 復合性功能使它成為一種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形式。

山西春節麵塑造型簡潔渾厚、樸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