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身是一個力量

【洪蘭】 【2004/10/25 聯合報】

去信義鄉山地服務時,有位原住民的校長帶我去看他們傳統的聚會場所,一座石板為地、茅草覆頂、原木支撐著的房子,我看到樑與柱不是用釘子相接而是以長長的藤兩頭交互纏繞,花紋對稱,很是好看,但是另一頭的樑卻不是如此,雖然也是用藤相纏,花樣卻不對稱。校長嘆著氣說:「一邊是師傅做的,另一邊是徒弟做的,這種傳統的綁樑方式已經要失傳了,現代的年輕人不肯下功夫去學,他們覺得綁住不會鬆開就好了,何必花時間去求美觀。」我聽了很難過,這正是台灣社會的寫照,任何事都是馬馬虎虎,將將就就,能用就好,不去求美。在過去,我們可以說,飯都吃不飽,哪裡管得了這麼多,但是現在台灣富足了,「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衣食無缺之後美學的修養仍然非常缺乏。

美應該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相信大家都對歐洲的教堂印象深刻,中古世紀的人民生活也是非常艱苦,但是他們依然蓋出非常美的教堂,因為他們的美已與宗教結合,美本身是一個力量,使人會盡力去求盡善盡美,這個力量再與宗教結合起來就造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屹立在歐洲各個鄉鎮歷經百年風霜的教堂。我曾在維也納附近看過一所五百年的小教堂,據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曾駐節於此,它樸實但精緻,每一塊石頭都精心磨過,每一扇窗都雕了花紋,它沒有炫麗的裝飾,但走進去,會感到村民的誠心,他們將最好的材料,最好的能力奉獻了出來。去過了歐洲以後,我了解為什麼「真、善、美」是連在一起,因為美並不存在物質上,它是集真、善的大成,美的東西一定是真,一定是善。所以古人才會說,「誠於中,形於外」,如果裡面是真、善,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美。難怪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追求美,因為一個美的東西是可以使人感動的。

看看別人,回想自己,不由人不憂心。我們教育一向不注重美學,尤其居廟堂者常把美跟畫畫、唱歌、跳舞畫上等號,我覺得這值得商榷,因為美就好像修養一樣,它是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補習班急就補不出來的。我們現在的教育,美學的部分很少,即便如此,美勞課還常被借去補課,日常生活中又沒有機會讓學生去觀摩領略美的東西,在他們品格成長的時期,我們給他們的是枯燥的讀書再讀書,最糟的是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低俗的歪風,以為嘉年華的吵吵鬧鬧就是藝術文化,政府似乎只重視表面的喧嘩,不深耕蘊含在生活中的實在之美。從最近發生的九份翻車事件到阿里山火車出軌事件都可以看到這種風氣,主事者不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也就不會去求盡善盡美,一切便宜行,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敬業了。有一句廣告詞「認真的女人最美」,因為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人格的完美,只是現在連這個基本的做人要求都逐漸在消失,怎不叫人憂心呢?美學看似吃飽了有錢有閒的消遣,但那只是表面,其實它是文化的動力,國家興亡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