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動腦從小訓練
洪蘭
最近水費要調漲,許多學校叫苦連天,因為臺灣教育的非人事費用預算偏低,有的學校竟然不足百分之五,桌子椅子壞了只能將就用,好一點的儀器就鎖起來,怕用壞了沒錢修。這是一件不對的事,因為教育不但是知識教育,更重要是生活教育,上課環境的整潔很重要,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效果比較好。
臺灣許多學校的設施都因經費不足而因陋就簡,使我們對小學生活的回憶除了髒和窮好像沒有別的。其實小學教育是打基礎,底不穩,上面怎麼會好?經費的分配不應該少到連水電費都付不出,還要家長會捐錢繳水電費。
我孩子剛回國時,在嘉義鄉下的一所小學就讀,那所小學的廁所是一條溝式的,一天只沖一次水。我的孩子早上堅決不肯喝牛奶,怕要去上可怕的廁所,如果必須要上,回家後就大哭,怪我把他帶回來受苦。我曾去詢問可不可以多沖幾次水,校長說總共就這麼多經費,多沖幾次水就沒有錢付電費。冬天天黑得早,教室又採光不足,為了孩子的眼睛,只好忍受骯髒的廁所。
當時我一直在想,臺灣雨水充沛,為什麼不收集雨水來沖廁所?最近去參觀了深坑國小,看到他們已經用水管把屋頂的雨水接起來灌溉,這是一個喜訊。臺灣多雨,這麼珍貴的自然資源未能利用真是太可惜了。仔細觀察他們的設備其實不會特別困難,很多學校應該都可以做。我在美國時遇到加州大乾旱,政府禁止人民洗車、澆草皮,我的妹夫便在廚房的排水管做個開關,當洗蔬菜水果時,一按開關,便將那些不含清潔劑的水切換到蓄水池中,在別人家草皮枯黃時,他家草皮仍然是嫩綠的。他認為草皮很重要,可以襯托出房子的美,所以願意花心思去設計這個活塞開關。凡事事在人為,有些措施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就可以做起來。
任何發明都源於一個心,有心要做,人會想出很多點子來解決問題;沒有這個心,縱使很多資源放在眼前,也不會利用它。這個改善的心其實就是創造力的原動力,創造與發明很少是無中生有,多半是就既有的現狀加以改進,使它更好用而已。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生活上問題解決技術的重要性。當一個東西壞了,我們第一個念頭是丟掉,再買一個,很少把它拆開來看可不可以修,或去找別的替代品。我們現在已經嘗到輕視工藝技術教育的後果了。雖然博士滿街跑,但是都是肩不能擔,手不能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從國外進口科技人才;自己訓練出來的人只會說,不會做。
動手要從小訓練。我剛去美國時,看到我的指導教授自己推剪草機,自己油漆房子,覺得很驚訝,這種事不是花錢請人來做就可以了嗎?後來才了解,知識只有跟生活結合才會有新的發明出現,當自己動手做時就會產生許多可能改進的方法。我的妹夫並非念水電工程,但是從小有動手修理東西的經驗,所以知道活塞的原理,自己試著做,成功後非常高興,有客人來都帶去院子參觀。這種自我挑戰和自我滿足的經驗,在處處仰賴他人服務的臺灣社會很缺乏,卻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好鍛鍊。我們是否也該鼓勵孩子多多動手,事事不求人呢?
最近水費要調漲,許多學校叫苦連天,因為臺灣教育的非人事費用預算偏低,有的學校竟然不足百分之五,桌子椅子壞了只能將就用,好一點的儀器就鎖起來,怕用壞了沒錢修。這是一件不對的事,因為教育不但是知識教育,更重要是生活教育,上課環境的整潔很重要,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效果比較好。
臺灣許多學校的設施都因經費不足而因陋就簡,使我們對小學生活的回憶除了髒和窮好像沒有別的。其實小學教育是打基礎,底不穩,上面怎麼會好?經費的分配不應該少到連水電費都付不出,還要家長會捐錢繳水電費。
我孩子剛回國時,在嘉義鄉下的一所小學就讀,那所小學的廁所是一條溝式的,一天只沖一次水。我的孩子早上堅決不肯喝牛奶,怕要去上可怕的廁所,如果必須要上,回家後就大哭,怪我把他帶回來受苦。我曾去詢問可不可以多沖幾次水,校長說總共就這麼多經費,多沖幾次水就沒有錢付電費。冬天天黑得早,教室又採光不足,為了孩子的眼睛,只好忍受骯髒的廁所。
當時我一直在想,臺灣雨水充沛,為什麼不收集雨水來沖廁所?最近去參觀了深坑國小,看到他們已經用水管把屋頂的雨水接起來灌溉,這是一個喜訊。臺灣多雨,這麼珍貴的自然資源未能利用真是太可惜了。仔細觀察他們的設備其實不會特別困難,很多學校應該都可以做。我在美國時遇到加州大乾旱,政府禁止人民洗車、澆草皮,我的妹夫便在廚房的排水管做個開關,當洗蔬菜水果時,一按開關,便將那些不含清潔劑的水切換到蓄水池中,在別人家草皮枯黃時,他家草皮仍然是嫩綠的。他認為草皮很重要,可以襯托出房子的美,所以願意花心思去設計這個活塞開關。凡事事在人為,有些措施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就可以做起來。
任何發明都源於一個心,有心要做,人會想出很多點子來解決問題;沒有這個心,縱使很多資源放在眼前,也不會利用它。這個改善的心其實就是創造力的原動力,創造與發明很少是無中生有,多半是就既有的現狀加以改進,使它更好用而已。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生活上問題解決技術的重要性。當一個東西壞了,我們第一個念頭是丟掉,再買一個,很少把它拆開來看可不可以修,或去找別的替代品。我們現在已經嘗到輕視工藝技術教育的後果了。雖然博士滿街跑,但是都是肩不能擔,手不能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從國外進口科技人才;自己訓練出來的人只會說,不會做。
動手要從小訓練。我剛去美國時,看到我的指導教授自己推剪草機,自己油漆房子,覺得很驚訝,這種事不是花錢請人來做就可以了嗎?後來才了解,知識只有跟生活結合才會有新的發明出現,當自己動手做時就會產生許多可能改進的方法。我的妹夫並非念水電工程,但是從小有動手修理東西的經驗,所以知道活塞的原理,自己試著做,成功後非常高興,有客人來都帶去院子參觀。這種自我挑戰和自我滿足的經驗,在處處仰賴他人服務的臺灣社會很缺乏,卻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好鍛鍊。我們是否也該鼓勵孩子多多動手,事事不求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