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可以抵抗憂鬱症

【洪蘭】【2005/02/28 聯合報.副刊】

其實關心別人並不難,只要平時多注意別人的情緒、給他笑臉、給他肯定,這個世界就可以減少很多憂鬱的人……

朋友的孩子來問我,為什麼偉人傳記都是小時受苦長大成為偉人,而報上看到的卻是父親生意失敗攜子投水自殺;為什麼有人碰到挫折就倒下了,有人卻可以越挫越勇?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最近耶魯大學醫學院作了一個研究,用棉花棒取五十七個受虐兒與四十四個正常孩子的唾液出來分析,看一個與血清張素轉換有關的蛋白質的基因是否正常。血清張素是大腦中一個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許多憂鬱症的人都是大腦中血清張素不足。治療憂鬱症的新藥中,很多是阻擋血清張素的回收,使它在大腦中多一點。分析結果發現這群五到十五歲的孩子中,有四十二名有二個完整的基因,十七名遺傳到二個不完整的基因,另外四十二名孩子則有一個基因正常,另一個不正常。

研究者然後比對憂鬱傾向與基因上的關係,發現沒有被虐待過的孩子即使有二個不完整的基因也沒有憂鬱的傾向;在受虐兒中,假如有一個基因是完整的,也沒有憂鬱的傾向,假如二個基因都不正常,但是至少有一個大人關心他,也很少憂鬱;但是如果基因有缺陷,又沒有人關心的話,憂鬱的傾向就立刻高升,顯示社會關心是受虐兒憂鬱症最重要的環境因素。難怪貧民窟的精神分裂症比例比較高,環境是一個觸媒,使基因表現出來。

這篇報告使我想起一個中學同學。她母親死後,父親再娶,又生了六個弟妹,食指浩繁,只好搬到物價指數較低的汐止去住。她的繼母對她很不好,不要她念書,要她在家帶小孩;她爸爸卻說考得上公立的就念,拿得到獎學金就念。她繼母嫌火車票太貴,她只好騎單車通勤,每天天不亮就出門騎來台北上學,晚上回到家還得洗衣服、帶弟妹,沒有時間念書,但功課一直都很好。她把英文生字貼在腳踏車的龍頭上,邊騎邊背。她常跟我們要便當剩下來的飯粒來黏紙條,她說最怕下雨天,那時就只好在腦海中背國文了。她的環境非常不好,還發生跑到生母墳上去睡的事,但是一路走來都沒有憂鬱或沮喪,反而越挫越勇,最後念到了博士,成了有名的科學家。

看了這篇研究我才恍然大悟,她沒有倒下來,因為她的父親很支持她,常常偷送東西到學校給她吃。當時學校門禁很嚴,外人不能隨便進出,只能託門房轉交。我們看到門房給她一個寫著某班某人收的牛皮紙袋,裡面有一顆雞蛋;只見她滿臉幸福的一小口一小口把雞蛋吃下去,連一點蛋黃屑都沒有掉下來。生活再苦,只要想到有人疼惜就不苦了。想不到有人關心竟是這麼的重要,可以抵抗先天和後天的不利。

其實關心別人並不難,只要平時多注意別人的情緒、給他笑臉、給他肯定,這個世界就可以減少很多憂鬱的人。在這婚姻如兒戲,道德瓦解的社會中,孩子是最可憐的犧牲者,我們需要去關懷不幸的孩子,政府也必須提供好的寄養家庭,讓孩子可以安全長大。

不管現在設立保護專線、寄養家庭、中途之家的經費是多少,它一定比以後慢性精神疾病的社會成本低,因為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今年全國花在花燈上的€幾億元,何不分一點來關心兒童的福利呢?